竞争日益白热化,大多数的日化中小企业在营销方面面临很大压力。他们缺少稳定的短期流动资金作为补给与支撑 “摆在国内品牌面前的,只有两种命运:不是被外资收购,就是被外资打死。” 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金规铁律”般流传在国内日化行业,却又一语成谶。当强生经过2年的马拉松长跑,最终落槌100%股权收购大宝时,国产品牌似乎真的所剩无几了。而此时的情况更为危急,就是信贷的紧缩以及原材料的上涨,使得挤在跨国公司夹缝中的国产品牌发展空间更受局限。 但是总有那些不认命的。“可以有第三个选项么?”在面临同样的危机时,他们发问,并寻求答案。 寒风凛冽 马俊就是其中一个。 他1997年12月底创建可采公司,这是总部在成都的一家以研发、开发、销售纯中药配制护肤类化妆品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产品单一。 3月20日,上海家化 (600315.SH)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自有资金6521.62万元增资、收购四川可采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此间,马俊还在通过复星的资金对可采进行再次“混血”。幸运的是,马俊至今还是可采的操盘手,可他并没有像其他国产品牌一样失去自己的阵地。 马俊也是受困狭窄的发展空间。创业10多年时间,资金问题与可采如影随形,这与其他同时期成立的民营企业几乎无差别。启动资金100万,在达到销售额过亿之后,便遭遇瓶颈。 后劲不足的背后是资金短缺以及融资难等问题。近来可采销售额徘徊在1亿元左右,并局限在卖场等销售渠道。同时,由于其他贴膜品牌的蜂拥崛起,可采在这一领域的份额由第一下降至第二,让位于宝洁旗下的玉兰油。 作为成都武侯工业园厂区的纳税大户,可采并非是孤立无援。记者了解到,武侯区已经给出了很大的支持力度,这其中包括批准数十亩新厂区用地的转让申请,这数十亩土地为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然而,对于马俊来说这不是最急需的。 “虽然企业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但是目前四川的银行业,尚无不以企业资产作抵押的贷款项目。作为民营中小型企业,哪怕有优良资产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好产品,但由于资产规模不大,加之在银行心目中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在本地要想靠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几乎不可能。”马俊之前对当地媒体坦言。而办企业10多年来,这名企业家甚至屡屡需要拿出自家住房作为担保。 银根紧缩与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接踵而来,与原本的销售瓶颈交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对化妆品生产企业而言,市场营销费用有时要占到整个流动资金的30%至40%。产品销售回款的周期,大约在3至4个月左右。而原材料价格上涨带给国产品牌最大的困境,就是终端价格未涨,导致经营压力,以及营销收入的缩减。 卖掉自己求生存 “产品的单一化更是成为第三重制约,成本一旦上升企业可能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作为日化产品,一定要将不同毛利率以及不同性质的产品进行搭配组合,以此达到抗击风险的作用。但是很遗憾,可采是一个单一产品的公司。 “竞争日益白热化,大多数的日化中小企业在营销方面面临很大压力。他们缺少稳定的短期流动资金作为补给与支撑。特别是当一家企业从几千万元的销售额上升到1个亿,再从1亿翻倍到几亿元的时候。每次的销售额膨胀都要经历难以跨越的平台期,如果不能成功跨越,很可能就此跌落。”一位参与上海家化收购可采股权的高层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明确表示。而在目前的形势看来,可采的优势就是产品销售后的应收款,可银行并不能通过这些预期收益质押作为贷款担保。 此时的可采进入了两难的境地,需要寻求资金注入方。
![可采:卖掉自己换生存空间](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452353471075.jpeg)
作为国内贴膜类护肤品第一品牌,这家小公司不乏买家。32%的市场份额使得一家企业乐意以2.5倍其年销售额的价格全额收购。但若是马俊点头,那将意味着又一个国产品牌消弭;若不卖,马俊所期望中的在2~4年内达到年销售额8亿元就难以实现。 马俊只能寻求第三个解决方案。 上海家化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透露,两家公司最初的接触是在2003年,也就是可采发展最好的时候,不过当时并未达成什么合作意向。 从去年11月开始再次接触,到今年3月20日出公告,上海家化和可采的联手,可称得上是一拍即合,关系发展迅速。最终,上海家化以自有资金6521.21万元增资成为可采的大股东,这远低于外资的出价。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再三强调,这一决策过程时间虽不长,但却是非常慎重的。 “马俊现在依然担任可采的总经理及法人代表,负责可采的业务。”上述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而上海家化作为新入驻的大股东,派出了一位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可采将作为家化旗下贴膜类的主要生产企业,并保持原有的品牌不变。这种相互尊重也是双方之前就达成的协议。 现在,整合已经开始了,目前上海家化已经组织了一个团队研究并着手进行两家公司的整合,这主要包括产品品牌、销售渠道以及供应链、财务等各个方面。 “今年下半年一定会有‘动作’,例如销售面会铺得更开,新产品系列上市等。”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危机只是暂时化解,因为这个冬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