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在居庸关长城脚下,香港人张玉珊笑得像个孩子,这位年轻貌美的上市公司女老板,正在等待着攀登长城的号令。 锣鼓声一响,宝洁大中华区副总裁柯锐思大手一挥,张玉珊伴随着众人兴高采烈的向烽火台奔去。 这显然不是宝洁公司的明星形象代言活动,因为在场几乎没有人认出这位曾经的香港影视圈女明星,她如今的身份是上海东纺公司董事长,是此次宝洁公司携手商业伙伴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活动中,邀请到的重要嘉宾。 在活动的午餐会上,年轻的女总裁张玉珊没有顾得上吃饭,在这次宝洁组织的“与经销商携手支持希望工程庆典”上,她“认识了很多同行的朋友,交流了很多东西”,这位从娱乐圈转型的成功女商人说。据来自宝洁中国总部负责分类产品的员工表示,和在场的很多客户一样,张玉珊的销售公司已经成为宝洁大中华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团结的力量最大。”刚来中国不到一年的美国人柯锐思得意地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表示,这是宝洁在中国独创的“宝洁公益模式”。 柯锐思表示,宝洁公司出于对如何迅速树立品牌形象的考虑,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大量调查研究,才最终拍板决定,在中国选择希望工程作为重点参与的公益活动。根据宝洁公司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宝洁在中国希望工程上捐款2400万元,建设希望小学上百所。 2006年3月3日,刚刚登完长城的柯锐思,尽管鼻子冻得通红,但心情颇为愉悦。这位已经结盟宝洁23年的英国人,承认宝洁一直以来对公益的大力投入对宝洁中国的低价策略产品确实起到了作用,这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擅长于公共关系的柯锐思说。
![宝洁多品牌战略 宝洁中国的情感战略](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452744617360.jpeg)
日用品帝国的沉浮 或许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中国都毫无争议的成为宝洁在全球最受关注的战略地区。 因为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宝洁中国的年均销售增长率在30%以上,特别是2004至2005年,宝洁中国市场实际增幅超过了50%,远远高于指标为35%的销售增长。目前,宝洁中国已经成为宝洁全球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从瑞士地区的总经理到大中华区的副总裁,柯锐思感叹着表达自己在中国的感受。相对于北美市场每年约6%的平均增长,以及宝洁中国的市场表现,这位英国人更是不停地赞美中国的管理团队,“他们很出色,做得很漂亮!” 然而在五年前,宝洁中国却经历了一场“生死劫”。根据数据显示:1998~1999年宝洁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如在洗发水市场的占有率从60%跌到40%;公司整体销售额下降了20%~30%,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为39.17亿元人民币,已经跌破了其盈亏平衡线,出现亏损。 这个1988年来华的“日化品帝国”,在经历了十年的辉煌之后,遭遇了一系列的围攻。不论是洗发水还是洗涤用品市场,包括联合利华、纳爱斯等竞争对手,都分别针对宝洁发起了不同层面的挑战。尤其是浙江纳爱斯的低价策略,一举夺取了宝洁在肥皂以及洗衣粉行业的宝座。 此时,迫于压力的宝洁中国不得不艰难地进行了大手笔的本土化变革。当时的中国区总裁罗宏斐一改广州、香港、台湾三足鼎立的局面,将广州确定为大中华区总部,直接向总部汇报;其次,宝洁开始重视分销商的关系建设,决定与分销商重修旧好;随后,在有效控制成本之后,宝洁开始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反击。 进入2000年后,宝洁中国大力拓展农村市场。宝洁的玉兰油、舒肤佳、激爽平均降价高达30%;在洗衣粉领域,宝洁的低价策略的产品――汰渍一度降到了3.5元的底线,这为一度崇尚高端策略的宝洁收复了失地。尤其是2003年成为央视“标王”之后,连续3年,宝洁蝉联了“标王”位置,进一步扩大了宝洁在农村市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