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生存与成长关乎于牧羊人的经济利益,如果没有了羊的生长与繁殖也就没有了牧羊人的经济地位,是个辩证问题。羊需要好的牧草,干净的饮用水,和不受食肉动物侵扰的安全环境。如果有好的牧草,干净的饮用水及安全环境,那么羊就会茁壮成长,个个膘肥体壮,还能大量繁殖,此时牧羊人的利益会倍增,大量的羊毛和羊肉会给他带来丰厚的收益。反之,羊们没有好的牧草,干净的饮用水,天天都受到食肉动物的驱赶和掠食,大量的羊失去性命,更没有了好的繁殖能力。
而如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好比牧羊人与羊的关系,是紧密相关,且命运共荣体的生态链。但是,今天的市场,人工涨、汇率涨、原材料价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短缺、企业裁员、社会就业严峻……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国内企业面临重大的生存危机,特别是民营企业遭受历史以来前所未有的重创……由此引发的实体经济的严重下滑,让人堪忧。
资金链断裂正成为压倒中小企业最后一根稻草
2014年是企业受重创的最大拐角点也是中小企业面临历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银行的抽贷、借贷门槛抬高、利息增长等等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是巨大的压力,企业流动血液出现了断流,企业的危机风声鹤唳,从新品生产、产品的上市、终端市场表现、企业产品的推广,都牵受到资金的限制,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企业都会陷入困境。显然,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的环境底下,银行的闭贷企业只能把融资渠道求救于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成本更是飙升到月息38226;5角,资金链断裂正成为压倒中小企业最后一根稻草。
在网络交集的时代,电商低成本的价格战,直接冲击着实体经济,而我们国家有14亿人要吃饭.实体经济是不能受到重创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量门店的关闭,大量的企业裁员,以及大量工人的失业等等现状,让民营企业的发展陷入一蹶不振。市场也比往年出现更多低价促销,国际高端品牌也纷纷降价,直接影响生存环境变得严峻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今天的民营企业中用“垂死挣扎”来形容企业一点都不为过过,今天凄凉工厂、稀少的办公人员、成堆的产品已经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当我们在关注和致力于提升GDP、CPI、成品油,难道就给不了中小企业一个生存空间?。
羊的肥壮,得愈牧羊人善养
政府就如“牧羊人”,而企业恰如“羊”,想给予“羊”肥壮的产出,牧羊人就必须精心呵护为羊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羊提供良好草原饲料,只有草长得茂盛,羊才会肥壮,之所以说企业恰如羊,是因为企业为国民经济作出巨大的贡献:从税收、就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等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所以牧羊人只有为羊创造良好的环境,羊才会更好的成长,企业发展了,国家也就壮大了,社会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也就提高了。所以政府应该做好牧羊人的角色,关注企业的发展状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但是,今天的民营企业的“顽强生存”到底经历着怎样的涅槃,有谁会在乎?或许这只是民营企业主的事。当他们在抱怨:原材料成本上涨快,人工成本居高,贷不到款,甚至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大单,怕给不了货,赔钱。从而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每个中小企业多用1个人就可以解决上万人的就业,政府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中小企业事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我国整体商业环境优劣,毕竟在这样一个人口巨大的大国里,能够让国家稳定和民间收入水平提高的民营企业功不可没。
目前,我国有中小企业众多,为大学生、城镇居民、工人多种多样的就业岗位,在国家税收上更是贡献突出,但是为什么民营企业的贷款总是那么艰难?为什么不能按纳税额的一定比例借贷?国家几万亿的钱都可以大胆滴投向“铁公基”,为什么不能拿一部分钱扶持中小企业,每个中小企业多用1个人就可以解决上万人的就业。
如今大批的中小企业亏损、民营企业倒闭,难道是我国经济转型,难道是我国市场经济规律的优胜劣汰?难道是资源合理调整的结果?我想未必?这种频繁异常的现状,必然会让我们的经济实体付出沉重的代价”,而这种代价实在是惊人。
自古以来,融资难成为了压倒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相比其他的原材料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等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用“危在旦夕”来形容现时民营企业的现状是不为过。
近年来,关于中小企业的坏消息纷至沓来:鞋服厂、钢铁厂、百货、房地产等等众多行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众所周知,库存的巨大压力和销售量的锐减以及大面积裁员或停工,并且众多知名企业因老板出逃或经营不善濒临破产;至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而言,亏损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用“危在旦夕”来形容现时民营企业的现状,是极其贴切实际,企业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早已众人皆知。
这次民营企业的生存危机,应该使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应该极具思考的问题:大批民营企业陷入困境,是哪些体制性的因素造成的?是政府的宏观政策还是微观政策,还是政策功能性的定位出现了问题等等,都值得政府反思和实际考察。
众所周知,国家已经明确政府出台扶持中小企业,银行也适当地放宽对中小企业限制,但实际上中小企业得到贷款少之又少。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贷款,必须有厂房作抵押,一些租厂房进行生产的企业,基本贷不到款。
那么对于银行而言,贷款给中小企业没什么好处,风险更大,不如贷给有保障的国企。银行只在意自己的“旱涝保收”,以保证“最赚钱银行”名副其实。银行到底是行政的还是市场的,没人能说的清,但他们知道什么是利益。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来。
政府、企业、银行,不仅要各有所为,更要紧密相连
纵观2012年之后的企业,大大小小企业倒闭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产物,但是众多经营三四十年的名片企业在风雨飘渺的市场中夭折,并且以产业为核心的城市由于企业频繁倒闭也重创了城市的形象。所以争取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企业和银行都应当积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银企政三者应该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选准自己的着力点,做到各有所为。
银行作为经济运行的枢纽,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经济是基础,金融是表象,而经济的发展更多取决于企业的发展。“融资难,融资贵”,向来是企业面临最大的障碍,如果企业发展一蹶不振,市场经济会更大恶化,反馈到金融的风险就会越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没有基础,更何来的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银行想进一步消化历史包袱是极其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银行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就风险论风险,必须树立政府、企业、银行三者的关系就如一个生态圈,“阳光、牛、草”的关系,如果想让牛挤出更多的奶水就必须提供良好的草源,而这个生态圈就生活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自然环境中,因此银企、政企、政银三者关系的生态链是否健康,更多还是取决了环境,即政府营造的社会环境。
要正确处理政府与银行的关系;银行虽然是垂直领导,但许多方面的工作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各项政策也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与贯彻,比如政府为企业提供一定纳税额的等额贷款优惠政策,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和企业金融意识的建立与强化,维护金融债权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等等。因此,银信部门必须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和联系,争取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并能真正地根据市场的境况,制定、执行、下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市场运作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也为银行的赢利创收。
要正确处理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很多企业和银行都恢复了良好的信用合作关系。但近几年经济的下滑也让我们看到了银行和企业关系存在很不协调的状况,导致银行和企业双方利益受损。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构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新型银企关系。各级领导可以建立直接联系点制度,定期到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各银信部门可以聘请企业信息员和监督员,经常听取和收集企业运行动态和资金需求反映、守法合规经营和金融服务监督意见等。通过这些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贷款使用情况,明确信贷支持重点。对企业提出的有效需求,银行应该进行积极支持,对合规经营和金融服务的合理意见,积极采纳及时改进。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在发展中求生存、创效益,资金需求是最大的难题,虽然各级政府也纷纷提出不同政策以促进企业转型或扶持企业的各项政策,但是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到位,也更加期待银行和政府能够联手,真正的为企业的发展从可持续的角度上出发并能执行和下达到位,为企业发展树立信心
垂死挣扎的民营企业,该何去何从?
虽然大量的信贷投放与政府投资等各种刺激政策接连不断,但资金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实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状态。政府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执行不力,落实缺少监督,部分地区政策执行缺少规范,信贷倾斜政策未能有效落实,http://www.aihuau.com/对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实体经济受益于金融支持的范围与力度有限。此外,相关配套辅助政策、信用环境等直接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所以,为了解决资金缺陷,民营企业只能通过亲友借款和民间借贷,通过银行融资的少之又少。面对银行高不可攀的大门,众多中小企业束手无策,也才会让国内的地下钱庄、高利贷不断地滋生。当一扇大门关上时,上帝会为打开另一扇窗,不然中国环境之下的中小企业早就活活的饿死,所以大家都很清楚,国内的中小企业生命力平均只有3.8年。
今天国际国内环境以及电商低价位冲击之下,民营企业“挣扎多久”?谁来拯救他们?政府的扶持政策何时能真正地落实到实处?银行僵化的融资政策何时才改变?等等一系列待解的问题叩问着我们。
实体经济垮了,金融拿什么支撑?
实体经济垮了金融怎么支撑?企业融资成本下不不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面临破产的结局,同时也会出现更多失业群体,最终银行也会面临巨大的冲击。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历史以来困恼着企业的发展,贷款利率也普遍在6﹪以上,且企业的利润逐年降低,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巨大的压力和债务。但是企业频繁出现资金链短缺,一旦长期下去,企业也只能宣告破产,一旦企业宣告破产,首先殃及的大量员工的失业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企业破产对相关供应链也会产生巨大的负债压力。企业破产后,收到最直接严厉打击的是银行,银行的坏账,一旦频繁出现,银行也会走向破产,这是必然产生的结果。
如果说矿石资源、土囊资源、水、煤、石油等等是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那么企业也是社会稀缺的资源,一旦销声匿迹,对社会资源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对于部分著名的企业历经漫长的品牌培育和市场洗礼,逐渐地形成了具有民族品牌特色的标杆。如果这类品牌政府不牵手银行加以引导,将会被市场带来毁灭性打击。
然而在当下,想激活有潜质的企业,或是有生存空间的企业,银行对这类信誉良好,有生存空间的企业应当针对性采取一对一的扶持政策,放眼未来,激活企业的血液,只有企业发展了,银行的创收空间才会扩大。因此,银行对优质的企业采用放宽融资政策是当务之急,需要改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同时,也极大地建议政府应一如既往地减免中小民营企业税负,增强经营活力。如果忍心看着中小企业自生自灭,那将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