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消保委的一纸公告,让成天在电视里高喊“低价高质”的汰渍颜面尽失。尽管宝洁一再强调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但在业内,低至2元的汰渍去污力差却早已是不说破的秘密。

业内人士的分析合情合理:在旗下诸多洗涤类品牌中,宝洁将汰渍定位于大众低档品牌,为了与国内同类品牌博弈,汰渍一度在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连续降价,低至2元的售价曾让同行惊呼“绝对不够成本”。 一边是继续看涨的原材料价格和从未减缓的市场竞争,一边却是频度、力度如常的广告宣传投入,宝洁究竟用了何等举措,才能让这二者达到完美平衡?现在看来,这个曾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的答案,也许压根就不能拿上台面。 感到尴尬的还应该有为其代言的明星。据说,这位小品演员“现场直播似的”卖力推销,曾被评为恶俗广告,原因在于“太像企业的托儿”。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就有个较真的南京消费者,一纸诉状把该明星告上了法庭,声称后者代言的“冬天有汰渍,天天吃火锅”广告是虚假宣传,因此索赔2万余元。 品牌与代言人的关系,自从SK-Ⅱ事件之后,便变得日益微妙,而此前“名人不得代言药品广告”的禁令,更让人看到有关部门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规范和整顿的决心。作为公众人物,名誉的分量应该高于利益,何况从某种程度上看,前者甚至决定后者。那位演员最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以及官方“从紧”的管理趋势,并从此次的汰渍事件中吸取教训,别把自己辛辛苦苦靠演小品挣得的一点名气和一点人气,输得精光。 至于宝洁,也许以下事实能让其闭嘴――据悉,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汰渍品牌尽管知名度排名第三,但市场占有率却在三甲之外,“疲态已显”。 这说明什么?中国消费者早就走出那个“看见名牌、看见明星代言、看见外资企业的产品就购买”的非理性阶段了。消费者在逐步成熟,而汰渍却依然抱着“广告第一”的陈旧思维,忽视了最基本的“内功修炼”,因此,落后也就成了必然。 套用一句俗话――犯了错不怕,怕的是不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一意孤行。如果宝洁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危机的方式不改,我想,新尴尬的出现不过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