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改选完毕后,白猫股份的重组应该就将逐步展开。"有分析人士认为。 沦陷之辩 白猫股份从风光借壳到黯然退出,仅仅不到5年。 白猫股份的前身是双鹿电器股份,2001年6月,双鹿股份与白猫集团下属子公司――上海牙膏厂进行整体资产置换,并更名为白猫股份。 白猫集团放着"白猫"品牌的洗涤产品不用,而将牙膏业务装入上市公司的举动曾引起外界不解。对此,白猫内部人士解释,一来牙膏厂的资产总量与双鹿股份正好相当,二来牙膏厂是白猫集团内部效益最好的资产。 当时,以生产出第一支国产牙膏著称的上海牙膏厂拥有"美加净"、"中华"、"白玉"、"留兰香"等知名品牌。
![白猫股份重组:日化资产脱离上市公司(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463240954421.jpeg)
借壳之后,2002年,白猫股份即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3.27亿元,利润7791万元。 但从2003年开始,白猫股份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开始下滑,2004年白猫股份净利润同比下降80%多,2005年,白猫股份亏损3800多万元。 国内牙膏企业的收购兼并,外资企业的独资化,以及国外资本的纷纷涌入,使得牙膏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本公司因经营规模小,受到冲击也较大。――白猫股份曾如是形容自己的困境。 近年来,国内牙膏市场的一大变化就是外资品牌占据的席位越来越多,从1996年到2000年,国内市场牙膏10强品牌中外资品牌就从2席增加到了6席。 "以民族日化行业整体衰败的大背景并不能完全解释白猫股份的沦陷。"一位熟悉白猫股份的人士却指出,尽管民族品牌目前市场占有率不敌外资企业,但以两面针、冷酸灵、蓝天六必治、田七等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加大了联合重组、产品创新、品牌推广的步伐,上升趋势有目共睹。 在上述人士看来,企业自身对于品牌的管理值得反思。 1994年,上海牙膏厂以主力品牌"美加净"和"中华"与联合利华合资,却遭遇品牌雪藏。到2000年收回美加净之时,后者已由年销量6000万支、出口量全国第一,变为年销量2000万支、市场地位不断下降的牙膏品牌。此后,白猫股份对旗下品牌的培育并没见起色。 白猫股份曾在年报中强调未来将加大科研与广告投入力度,以改变企业困境。但就在蓝天六必治、田七等以广告强力打开市场的同时,媒体上却几乎看不到任何有关"美加净"、"白玉兰"牙膏的信息。 更有业内人士透露,作为国有企业的白猫,由于企业文化等原因,技术人员跳槽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也进一步导致白猫在科研与新产品开发上的乏力。 或成"白猫有限第二" 上市公司管理的混乱也一度为外界所质疑。 2004年10月,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曾对白猫股份发出整改通知,其中提及一家名为上海凯圳日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关联企业,白猫股份总经理黄海同时兼任凯圳日化的法定代表人。白猫股份2002年和2003年委托凯圳日化代理进口化工原料,金额分别为人民币58万元和2602万元,2003年的关联交易金额占净资产值的13%,白猫股份却从未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