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日化企业的地盘分界线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本土企业的“大后方”越来越向战场演变。 5月,湖南株洲。和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一样,这个人口将近100万的中型城市里,市民大多习惯到附近的超市购买日常用品。市民郭小姐在超市中注意到她常用的小护士(mininurse)品牌的护肤品,已经从原来相对独立的专柜区搬离到了开架上,与“丁家宜”、“李医生”等国产品牌一起被按照洗面奶、防晒霜等分门别类地放置。而且这款“小护士”维他营养洗面奶,从原先的12元降到了9.9元。 在几百乃至上千公里外的几个大型城市,比如上海、成都或者武汉的家乐福超市里,同属欧莱雅公司麾下的另一个品牌卡尼尔(Garnier)护肤产品,已经开始替代小护士以专柜的方式来销售。很快,卡尼尔就会进入更多城市的更多超市,替代小护士成为欧莱雅公司在超市专柜的主打。

从专柜到开架,说明小护士被进一步调低定位已经成为欧莱雅进军农村市场的前锋,而卡尼尔的出现也让欧莱雅完成了对中低端市场的完整产品布局。这也意味着,大宝、隆力奇等本土企业,接下来将会在更多的地方,与欧莱雅的产品展开短兵相接的交锋。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外资放开的产业之一,在不少人眼里,日化行业俨然已成为中国引进外资和使用外资的一本“反面教科书”。这两年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一直在逐年拉大,就整个市场的销售金额来看,国外品牌占据的份额目前已经超过70%。 剩下的30%市场主要是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但是这块最后的根据地也并不是中国日化企业的“桃花源”。据称,在本土日化制造企业的最大集中地――广东,这两年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倒闭的日化公司比新开的公司多,平均年消失50家企业。 跨国公司眼里首先看到的、伸手首先抓到的当然是大城市的“撇油市场”,但是谁也不能说他们就真的看不上或者啃不动“骨头”。欧莱雅今年开始向二三级市场的迈进并不是一个特例,过去一年多以来,联合利华、宝洁等跨国公司正在悄悄对二三级市场的渠道和终端展开深耕细作。 实际上,伴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收入的持续追求,这条曾经的中外日化企业地盘分界线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中国日化企业的这块“大后方”也正在越来越向战场演变。 小护士再下乡 在上海南京西路一幢高楼的办公室里,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Paolo Gasparrini)被其麾下众多高档化妆品拥簇着说道:“我们希望为中国所有的消费者提供合适的高质量的产品,其中当然包括三级城市以下的消费者和广大的农村消费者。所以根据在中国的品牌组合和发展策略,欧莱雅要进入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市场,而小护士品牌将担此重任。” 对于这个从欧莱雅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就担任中国总裁的意大利人来说,在过去将近10年的时间里,他带领欧莱雅已经凭借品牌组合的竞争能力,实现了在高端和中端化妆品市场的领导地位。所以在他眼里,低端市场不仅是唯一被落下的市场,更可能是未来增长最快的市场。 盖保罗想要进军中国低端市场的计划已经酝酿数年。2001年,盖保罗将欧莱雅产品系列中承担中低端市场支撑的卡尼尔品牌引入了中国,成立“卡尼尔研究中心”,并选择了突出以科技为核心的形象,为打开低端市场进行技术和品牌储备;2003年底,在经历长达4年的求婚之后,欧莱雅收购了当时国内领先的大众化妆品品牌小护士,也为卡尼尔找到了一个“附体”的对象。 其后两年盖保罗推动了对小护士品牌的改造――将小护士与卡尼尔包装成一个整体,在所有小护士的品牌推广中采用“小护士卡尼尔研究中心”的标识,传递小护士品牌使用卡尼尔技术的信息。同时,加强小护士在现代零售渠道如超市的销售力度,在一二级城市建立小护士的品牌专柜,通过强大的市场拉动,力图使小护士在超市和卖场渠道实现领先的品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