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政府部门、商业企业和消费者重国外、轻国内,重品牌、轻品质。”上海内衣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国琪说,这种观念使得部分国内企业,非要将产品打上个不伦不类的洋名字,并且夸大宣传。
![国产化妆品哪个牌子好 国产化妆品“血统差”让位洋品牌(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480086853592.jpeg)
更有甚者,一些本土品牌被逐出后,取而代之竟是挂着洋文、实际为国内加工的非知名品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业从业人士说,部分国内企业自创新品牌时,请代理公司在海外注册商标,拿个“外国身份证”,尽管设计、生产全在国内完成,也能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是“洋品牌”,并设定一个较高的商品价位。 譬如,自称“英伦皇室内衣”的“GP”(企鹅卫队)品牌,成功进驻上海多家高档百货商厦。而经过工商部门调查,尽管在英国、中国注册了商标,但其所谓的“百年品牌”“英伦皇室内衣”等宣传纯属子虚乌有。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表示,为了快速打入高端市场,部分企业热衷于借“洋名”扬名,甚至假冒“洋品牌”。“这种看似走捷径的做法,不仅无法真正打造有生命力的品牌,还会欺骗消费者,破坏和谐的消费环境。” “国际化”需要公平竞争环境 专家指出,一些地区出现排挤、歧视本土品牌的现象,主要与相关部门、市场经营者及消费者对品牌片面理解、盲目崇洋的心理有关。 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多个中心区的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高国际品牌经营比重”“引进世界顶级品牌”“建设国际一流商业街”之类的文字屡屡出现。一些区的商业主管部门还明确设定了商业街引进国际品牌的具体目标,提出要用3年时间使“国际品牌比重从目前的65%上升到70%”。 “政府部门对商业街进行规划、改造升级,无可厚非。”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说,不应该把“一流”狭义地理解为国际品牌,只要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的品牌和商品,也可以是“一流”的。 专家指出,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本土品牌首先要练好“内功”,不断提高在市场中的谈判和竞争能力。但值得重视的是,商业街区规划,应当对符合商业街区形象和品质要求的各国品牌给予公平的吸纳,搭建平等的竞争舞台。如果刻意将本土品牌排除在外,剥夺它们的参与权,这样打造出来的商业街区,岂不成了“外国商业一条街”? “除了真正弄清‘国际品牌’的概念、不要盲目崇洋,一视同仁的监管也很重要。”上海市政协委员、著名律师夏善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和审查力度,尤其要杜绝海外品牌在宣传过程中刻意夸大品牌知名度、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府部门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坚定不移,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新一代消费群体对海外品牌的认知度较高,且已超越了以往对价值、质量、技术、服务的认知,因此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很重要,改变盲目崇拜“洋货”的消费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