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商业贸易学校 黑龙江省发展与蒙古经济贸易合作的对策



                                 

蒙古国东、西、南部均与我国接壤,共同边界线长46768公里;北部与俄罗斯相邻,共同边界线长3485公里。蒙古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国土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230万,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首都乌兰巴托市人口5484万,占全国人口的268%。全国分为18个省、3个直辖市。

蒙古原为中国的一部分,称“外蒙古”。1921年发生人民革命,同年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蒙古自然资源丰富。矿产主要有煤、铁、石油、有色金属(钨、锡、铜、铝、金)和萤石等,其中少量钨、钼、萤石出口;森林面积1500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木材蓄积量为127亿立方米,每年采伐量160万立方米,略有出口;现有轮耕地面积近100万公顷。

一、90年代蒙古经济现状

由于原苏联及经互会的社会分工原则的制约,蒙古经济畸型发展,速度缓慢。1986年至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其中农牧业和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均为56%。

农牧业是蒙古重要的经济部门,畜牧业占农牧业生产的70%。农牧业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1/4,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285%,农产品、农业原料的出口占总出口的50%。

蒙古工业基础薄弱,部门结构单调。1974年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首次超过农牧业产值。1950年工业只占国民收入的98%,1989年上升到30%左右。工业中农业原料加工部门——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占有显著的地位,其它依次为燃料、能源、非金属加工、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金属加工、化学、印刷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工业。迄今为止,蒙古还没有发展机械制造、冶金、化学生物工业等。基础设施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落后的部门。

蒙古经济实力较弱,对外贸易的依赖性较强。过去的几十年里,蒙古对外贸易对象仅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主要是经互会成员国。1988年蒙古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的966%,其中原苏联及其他经互会国家即占937%。1986年至1989年蒙古每年对外贸易额约为20亿美元。蒙古对外贸易的特点是进口超过出口量、年年入超。

80年代末期以前,由于蒙古政局稳定,国民经济尚能在低水平下逐年有所增长,而90年代以来则每况愈下,形势严峻。

(一)蒙古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受东欧剧变和原苏联政局动荡的影响,1989年下半年蒙古政治形势急剧恶化。1990年蒙古实行多党制,结束了人民革命党一党执政的历史,先后成立6个新党和几十个社会政治团体。新成立的政党各有企图。争夺权力、集会游行、静坐绝食接连不断。政府在政治斗争中自顾不暇,社会治安状况恶化。1990年社会刑事犯罪案件增加20%,一些大、中城市有的犯罪率高达40%。社会动荡使蒙古劳动纪律涣散,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经济蒙受巨大损失。

 黑龙江省商业贸易学校 黑龙江省发展与蒙古经济贸易合作的对策
结构失衡,出口不畅。几十年来蒙古一直是原苏联和经互会其他国家的原料供应国和能源、机械接受国、附庸国的经济结构,使其对原苏联及经互会的依赖性极强。1989年以前,蒙古国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是以牲畜与畜牧产品等初级产品交换工业品。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及其他不合理因素,使蒙古的外汇资金入不抵出。截止1991年蒙古欠债近100亿卢布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却仅有2000万美元。因此,在原苏联和经互会停止提供资金,与蒙古贸易相继改为现汇结算后,蒙古经济的弊端便突出起来。为扩大出口创汇以换取较多的工业品,蒙古1991年曾制订计划,争取创汇50050美元,但执行情况不佳,结汇额仅10870万美元,只占计划的217%。比1990年的实际结汇额15930万美元还要低30%。出口低落的原因之一,是国际市场对蒙古的畜牧产品及木材等初级产品需求不旺,如地毯与皮革制品等出口只完成原订计划的354%、羊毛织品也只完成242%、农畜产品完成169%。由于原苏联政局变化,也使蒙古蒙受不应有损失。1991年1~5月,蒙古按计划向苏联提供了约4500万美元的物资,而未获得相应的补偿。其中燃料油的供应量降低,工业生产设备与零部件减少,造成蒙古经济难以运转。

3、企业效益差。原苏联贷款援建企业的产值在蒙古各工业部门中所占比重相当大:有色金属占975%、电力占95%,燃料占845%,化学工业占70%,建材占811%。毛和毛纺织品工业占74%,金属加工占70%、食品工业品558%。这些企业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因此连原苏联也承认,“蒙古在苏联帮助下没有建立起一家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成品生产企业。”蒙古前总理宾巴苏伦指出,效益差影响了几乎所有经济部门,导致经济大幅度下降。

(二)重振蒙古经济的努力

1、蒙古新政府的施政方针。1990年10月蒙古建立多党政府。新政府受命于危难之时,面对严重困难的经济状况和变化后的国际形势,决定走出一条蒙古特色的道路,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其施政方针是对内实行国家调节的市场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对外实行开放,为蒙古创造一个发展经济的良好国际环境,为经济建设服务。其外交政策的战略目标是把同中国和原苏联的关系放在首位,均等地发展蒙中、蒙苏友好合作关系,再通过两个邻国走向世界。

蒙政府认为,实行市场经济是蒙古经济的“唯一出路”。尽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将带来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以至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但舍此别无他法。政府认为,向市场经济过渡,首先从畜牧业或农牧业开拓,然后不失时机地扩展到工业部门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在保留和发展游动放牧的传统畜牧业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化中小企业,把蒙古丰富的畜牧原料加工成高档次的工业品投放国际市场,使蒙古由畜牧业原料出口国变为畜牧工业品出口国。

2、新政府克服经济危机的方针。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全面加快改革经济关系的工作。在各省市迅速建立商品交易所;除政府实行价格专控的商品外,放开其他商品的价格;两年之内实行蒙币图格里克汇率在国内自由浮动;在城市开办证券交易所;抓紧国有财产私有化工作;坚决改变对外贸易活动的结构和组织,寻找可靠的市场,出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置于政府的特别监督之下;建立自由经济区,优先发展出口型产品生产。挖掘一切经济潜力,加强管理、组织和纪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采、冶炼石油,实现油料自给;建立冶金工业,生产最终产品利用外国援助和外汇储备,优先解决燃料动力问题。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建立具有现代化工艺的小企业。吸收外国公司参与蒙古的财产私有化进程,鼓励外国投资。

3、克服经济危困的具体措施。一是国有财产私有化。1991年5月蒙古国家小呼拉尔第3次会议通过财产私有化法。根据这一法律,国有财产私有化分为大、小私有化两部分。“小私有化”指畜业、饮服行业及小型工厂企业的私有化。“大私有化”指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蒙古政府计划将2600个国营企业中的2200个私有化,即把国营固定资产的57%私有化。私有化分两步走:“小私有化”力争在1991年内完成;“大私有化”在两年多时间内完成。这一计划实现后,私有经济将占蒙古国家经济的70%。同时规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铁路、航空、林场、牧畜良种场、公路、矿山、燃料动力、邮电等部门的200多个大中型企业仍将由国家或国家掌握大部股权。二是动用储备物资限制商品出口,缓解商品市场需求压力。蒙古从国家储备中调用面粉、奶粉、砂糖、动植物油、绿茶、蜡烛等物资供应市场。海关明令禁止一些主要生活日用品食物出口。同时,限制原材料出口,除代表国家从事外贸的单位外,其他任何企业、公司无权经营原材料及其制成品的出口业务。三是放开物价,提高零售商品价格。1991年1月份蒙古政府发布价格改革决定,除少数几种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专控外,绝大部分商品由市场自行调节。同时,调整了汇率,准备在条件成熟时,把图格里克变为随市场自由浮动的货币。四是寻求西方援助,开辟对外贸易和资金技术援助的新途径。蒙古政府首脑多次出访西方各国,并在政治上外交上极力迎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再三乞求援助。1991年9月,日、美等14个发达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召开了东京国际援蒙会议,会议决定年内向蒙古提供15亿美元的紧急援助。在此之前,德国向蒙古提供1500万美元,美国提供640万美元,日本提供1500万美元并帮助其发展卫星通讯的948亿日元无偿援助,并为蒙古开设1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保证金。蒙古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向全方位发展,不仅加强了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并且促进了同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目前已同32个国家有经济贸易关系。五是吸引和利用外资兴建企业。1990年蒙古通过《外国投资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可在蒙古的所有经济部门创办独资、合资企业,税额不超过利润的40%,外资企业自开展经营活动起,3年内免交利润税。所获利润可以汇出蒙古。截止1991年底,蒙古已同中、韩、俄(苏)、美等国达成协议,兴建一批中、小型企业,其中生产性项目主要有:砖瓦厂、小型风力发电机厂、电视机厂、钢铁厂、炼铜厂、山羊绒和驼毛制件厂、日用塑料厂、日用品厂、原料加工厂以及煤炭、石油开发等,其中一些项目已建成投产。

此外,蒙古政府还加紧培养向市场经济过渡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如在北京设立蒙古民航办事处,同韩国签署航空协定、互相承认航空权等。

二、蒙古经济发展趋势给我省带来全面合作的有利契机

(一)蒙古经济近中期发展趋势分析

1、国际政治环境有利于蒙古经济发展。当前世界形势继续趋向缓和,特别是东北亚地区,中蒙、中国与原苏联关系在90年代步入正常化轨道,结束了长期对峙。蒙古可以利用两大邻国的经济形势,继续执行对中俄不偏不倚的外交政策,打开南北大门,北上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南下中国及亚太,通过两大邻国走向世界。其地理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广泛开展,也为蒙古参与区域经济循环创造了有利而又难得的契机。

2、联系欧亚的铁路、航空干线穿越蒙古境内,为其参加国际分工,加速生产力发展,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贸交往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中蒙两国已达成协议,蒙古可以通过天津港通海开展出口贸易,这对内陆国家蒙古来说,是个有利条件。我国京津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科技实力雄厚,与蒙古合作前景广阔,对蒙古经济发展有利。

3、蒙古拥有大量未开发的能源、矿藏、旅游等自然资源,亟待开发。近年来已同美,日等国就石油开发、发展旅游等合作项目达成协议。这对蒙古经济结构的重组与改造,具有战略意义。

4、蒙古实施多方位的开放方针已初见成效。美、日、韩等国及国际金融组织为帮助蒙古政府渡过难关已提供了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援助,对缓解蒙古经济危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蒙古对外经济贸易对象国日渐增多,进出口市场由单一走向多元,对缓解其国内供应的紧张状况,增加外汇储备,都是有利条件。

5、蒙古正处在体制转换期间,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崩溃,而市场经济秩序又未构建形成。这期间蒙古政局动荡未完结,社会秩序紊乱,经济环境恶劣,对于摆脱危困、走出险境相当不利。

6、几十年附庸国地位形成的畸型经济,加之闭关锁国,外交范围有限,对外开放时间尚短,人才奇缺,都成为振兴蒙古经济的难题。

7、蒙古的投资环境原本即不理想,缺乏吸引力;当前又适逢世界银行系统信贷紧缩,原苏联东欧剧变及海湾战后中东重建都使需求剧增,对蒙古吸引外资造成困难。

8、交通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蒙古境内只有一条铁路干线,且不符合国际规范:国内航空班机只有一架图—154、8架安—24、45架安—2飞机;公路只能覆盖4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仅占全部国土面积的26%。

9、国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在市场经济秩序下消费者心理预期对经济的作用至关重要,据蒙古科学院的问卷调查,对于蒙古目前发展道路,回答中有409%的人表示不知道走上什么道路,146%的人认为已走上极为困难、危机加剧和从原有水平后退的道路。国民的这种思想状态,给推行新的经济发展方针带来了困难。

从上述与蒙古经济发展前景有关的条件看,有利方面的条件多具有长远性、战略性,因而只是潜在的因素;而不利条件则具有紧迫性、不可回避性。由于新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1992年的经济形势较之1991年更为严峻。90年代上半期蒙古经济前景黯淡,社会将依旧动荡,经济的低增长将继续下去,甚至不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

(二)黑龙江省与蒙古经济互补关系

1、经济结构的互补性。蒙古经济为第一产业主导型,以农牧业及其加工业为主,机械制造、冶金、化学生物等门类的工业至今仍未发展起来,经济结构呈现出畸型特点。而我省虽是农业省份,但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54,2%(1990年),是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和众多的大中型企业,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工业具备一定优势,与蒙古经济的互补性较强。

2、重点产业的互补性。蒙古占重点产业前4位的为轻工业、食品工业、能源(燃料、动力)和非金属加工,且起步较晚,所居层次较低。而我省占重点产业前4位的是机械、冶金、化学和纺织工业,为蒙古经济所急需,大量中初级技术和设备能够适合和满足蒙古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小企业的需要。

3、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互补性。蒙古出口产品以活牲畜和乳、肉、毛皮及其制品为主,以及矿产原料如钨、钼、萤石等。进口则以日用工业品和机械制品为主,占全部进口的70%以上。我省出口商品结构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工业制成品占5092%,1990年我省对蒙古出口额4634万美元,绝大多数为日用工业品。

(三)蒙古经济现状及其措施给我省带来新的机遇

1、蒙古经济危困为我省开拓其市场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良机。蒙古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严重困扰着蒙古当局。新政府曾寄希望于西方,但美国明确表示,蒙古不同中苏(俄)搞好关系而只求同美欧发展关系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蒙古的地理环境决定它必须首先同中国和苏联(俄罗斯)发展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同其他国家发展关系。蒙古政府因此确定中俄为其发展对外关系的首要对象,对中国较之对饿罗斯所寄希望更大些。这就为我省及内蒙、天津、辽宁和吉林等省区提供了扩大对蒙古经贸关系的可能。目前,有些省市正在积极打入蒙古市场,我省应抓住这一时机,有所作为。

2、我省具有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优势。一是地缘优势。我省西部齐齐哈尔市及其邻近各县均与蒙古距离较近。齐齐哈尔市是滨洲铁路的重要枢纽和西部中心城市,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同时交通方便。通过满洲里口岸可达蒙古东部地区。二是亲缘优势。我省拥有蒙古族群众10余万人(其中4万多人聚居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相当一部分人的亲属、友人在蒙古国,近年来相互探亲访友逐渐增多。杜蒙是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1991年该县县长曾率团访问蒙古考察、洽谈经贸合作;蒙古一家公司的经理一行3人也访问了社蒙自治县,分别达成了一些意向性协议。从这些协议看,蒙方对我省需求较强。

3、蒙古对外经贸政策向宽松方向调整有利于我省扩大与其合作。这些政策调整主要有:鼓励发展出口创汇、高科技、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企业;发展外贸企业,鼓励私有化后的私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并给予外贸经营权;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如海关法、税法、投资法等;进口关税大幅度降低,其中消费品进口税率一般在15%左右;贸易方式较为灵活,既可现汇贸易,也可以货易货;开办了一些银行,规定这些银行可以自由调剂外汇,各单位之间外汇可以自由兑换,等等。这些政策措施中有其实行对外开放的需要,这一部分政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也有为摆脱当前经济困难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则不会持续很久,应抓住时机,乘势而入。

当然也应看到,蒙古政局仍然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投资环境较差,支付能力较弱,也给我省开展对蒙经济贸易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带来难度和风险。在对其贸易合作中应注意进出口平衡;在合作项目上,应以中小型、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为主,并切实搞好市场调查和可行性论证。既要开拓市场,不失良机,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开拓我省与蒙古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蒙古国在东北亚六国中经济实力最弱,而被蒙古当局视作“唯一出路”的向市场经济过渡,也将经历一个较为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由于其内陆国条件制约,同时几十年来形成的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使蒙古发展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设备和技术,http://www.aihuau.com/日用工业品乃至食品的需求,将主要面向东北亚区域内各国。我省应从市场多元化和参与、构筑东北业区域经济循环的战略目标出发,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地缘、亲缘优势,积极开拓蒙古市场。

1、以贸易为先导,地贸与边贸并举,易货贸易与现汇贸易结合,努力开拓蒙古市场。我省对蒙古无论是地贸还是边贸都有潜力,应加强对蒙古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以蒙古市场急需商品和其它适销对路产品开路,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2、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开放的有利政策,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对蒙古经济贸易合作。除外贸、边贸企业外,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及西部中心城市齐齐哈尔也应利用优势,依托全省,扩大与蒙古各省、市、县及企业的往来与交流,开展经贸合作。杜蒙自治县应成为我省对蒙边境经济贸易的突破口和窗口,因此,建议省里积极向国家争取,赋予该县以对蒙边贸经营权。

3、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扩大进出口贸易。应针对蒙古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大力开拓对蒙出口。为了解决蒙古支付(补偿)能力差的问题,应同时广辟进口货源,扩大补偿范围。充分运用对俄罗斯及独联体、东欧国家行之有效的灵活贸易方式,如易货、易项、综合补偿等,有些贸易顺差则可以就地转为投资。

4、发展对蒙古经济技术合作。一是与蒙方合办合资、合作企业。应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我省有条件的企业去蒙古开办资源开发型企业,如矿业、农牧产品加工企业等;合办技术出口型企业,利用我省技术、设备,在蒙古生产轻工、纺织、电子、机械产品,满足其市场需要。

5、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利用我省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和建筑能力富余的优势,在蒙古承包建筑工程,开拓新的劳务输出市场。可先从第三产业起步,奠定基础,站住脚跟,由小到大,逐步向高层次、高技术、多门类的方向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345.html

更多阅读

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在阐释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国内房地产发展四大热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论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 金融体系的发展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扬 殷剑峰2011年10月随着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一个新的概念,“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system),逐渐浮出水面并被全球金融界热议。从可以发现的文献看,最早使用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是美

深圳青年发展与公益创业论坛 深圳市青年创业促进会

关于首届“深圳青年发展与公益创业论坛”的通知论坛简介:“深圳青年发展与公益创业论坛”旨在邀请社会各界名人(公益人士、学者、企业家、政府代表、媒体等)与深圳青年(青年大学生、在职青年)进行对话,以传递社会各届名人对深圳青年发展

声明:《黑龙江省商业贸易学校 黑龙江省发展与蒙古经济贸易合作的对策》为网友黛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