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中国国家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引起热议。据上海媒体报道,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列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指出,“比如中国的“龙”,其形象往往让一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过多地看到“龙”的凶猛残酷,咄咄逼人,充满霸气和攻击性、挑战性的一面”,建议改变国家形象标志,因而招致巨大非议。
笔者由此想到今年九月,也是在上海,新学期来临,上海历史教科书的悄然变化“吓人一跳”。其中,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共产主义一句带过,社会主义被浓缩为短短一章;至于毛泽东,书中仅仅提到一次,还是在介绍礼节的章节提及的。http://www.aihuau.com/编者之一的上海一大学教授就公开认为,这本书就是要改变以领导者及战争为主轴的旧史观,“使人民与社会成为主体”(见中新网2006年9月8日电)。此教科书一出笼,不但引起国人的强烈反对,就连远隔重洋的美国中文媒体《侨报》也于9月7日发表社评提出质疑:再多的盖茨和子弹头等贴近现实的内容,也代替不了毛泽东的意义。人们指出, 时下在舆论和某些社会风气影响下,早已遭受 批判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也有卷土重来的迹象。两件事的始作俑者都理直气壮,信心十足,且经过相当一级部门审批,一个正式出版,一个堂而皇之地立项。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件事情看似互不相干,其实都反映了一种思潮:标新立异,不惜拿我国历史文化和革命史开刀。笔者并不反对学术争鸣,并且还觉得正是因为广大群众,包括网友的热烈争论、强烈反对,才使这些事情拿到台面上来,论个是非曲直,否则,连争辩的余地都没了。 现在的问题是,无论教科书是非对错与否,它都已经成为学生们的课本;同样,无论吴教授的研究如何遭至人们的反对,也照样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列入上海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笔者对此“无奈”真的无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