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激烈进行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国经济周刊》撰文说,中国企业正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性考验。那种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为富可以不仁的经济理论和商业实践,不仅国际社会难以接受,中国社会也已经不能容忍 。他呼吁“为了人类生活得更美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振聋发聩,切中时弊! 我认为,有几个关系问题必须搞清楚。 一、利润最大化不能利润熏心,要提倡同情心、公益心 企业追逐利润,并使之趋于最大化,是正常的,没有哪个企业生来就是要亏损的。但我们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构建的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不需要也不允许建立一个无情社会;我们不能重蹈美国上个世纪初期崇尚的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结果导致出现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我们需要的是在法制、充分发挥政府管制下的混合型市场经济。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允许企业惟利是图、为富不仁,我们需要企业以及企业家要具有爱心、同情心、慈善心和公益心。而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家和富翁们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比例很低,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二、注重企业内部效益不能忽视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比如:不顾破坏环境,牺牲周围群众健康和利益,追求高利润;不顾安全生产,不惜牺牲矿工生命开采煤矿;为了谋取高额收益,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坑蒙拐骗,不守信用,不重合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大肆拖欠职工、农民工工资,借企业改革改制为名,不负责任地将职工推向社会,给自己卸包袱;为了自身利益,不执行甚至抵抗国家调控政策,比如:不执行城镇住房90平方米限制规定,千方百计钻空子多占有限资源,建设大面积住房,谋取高利润等。 三、向国家缴纳了税收,给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不等于全部社会责任 个别企业家甚至经济学家也错误地认为,企业在生产、发展中本身就已经履行了社会责任,比如:给国家缴纳了税收,给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等。http://www.aihuau.com/这是非常狭隘的、片面的认识。一个企业作为生存在社会中的人(法人),占有社会资源,社会、国家给其提供了环境和服务,缴纳税收是应该的;创造了就业机会确实不错,但这是在给企业创造利润的前提下附属的东西,是企业被动、客观所为。这些都只不过是一些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为推脱社会对其指责而进行的诡辩而已。

四、关于政府的责任问题 成文中虽然也提到了“一些矿难完全是黑心矿主与地方官员相勾结,无视矿工死活、非法开采所酿成的恶果”,但并没有把政府在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上的责任明确提出来。 资本无道德,政府应先自责。道理太简单了,如果政府不是片面追求GDP政绩,如果政府具有基本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政府对那些不负社会责任的企业的纵容、保护,不法企业的种种恶劣行径能在当地政府的眼皮底下年复一年地通行无阻吗?社会对于企业的期望只能是遵纪守法,而不是什么保障各方利益———这些都是政府的责任。企业不守法、不负责任而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我们只能说政府没有负起责任,而不负责任的政府自然应该受到制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民如何去制裁那些不负责任的当地政府?成文提出了中国社会“不能容忍”无道德的资本,“不能容忍”这四个字说得很好,但是,中国社会不能容忍的又岂止是不负责任的企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