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依据各地农村发展的不同情况,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新途径。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缺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性能差。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少、不配套,灌溉设施老化。我省灌溉设施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0.8%。主要江河缺少控制性工程,水库调控能力仅为7%,大中型病险水库达57座,占大中型水库的60%;中小河流堤防标准低,“小水大灾”经常性发生,抗灾能力较弱。二是大中型农业机械还不能满足需求。全省约有3000个村没有大型农业机械提供作业服务。大型农机具缺失直接导致土壤板结程度加重。另外,农村通田道路是晴通雨阻、电力等设施也不能有效地满足农忙季节的需要,农业基础建设比较欠缺,基本上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2、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态势。一是水土流失较严重,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目前,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68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25%,其中耕地流失面积85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3亿立方米。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1米左右减少到现在的20-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仅有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从初垦期的11.82%下降到目前的2.5-3.5%左右,耕地质量明显下降。二是森林资源林份结构失衡,功能弱化。近些年,因重视粮食生产和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我省森林资源的林份结构已经失衡,其中中幼龄林面积、蓄积量分别占用材林的83.7%和75.3%;成过熟林面积、蓄积量仅占用材林的7.9%和11.8%。中幼林成分较大,森林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不强。三是草地资源和湿地资源也都呈现出面积锐减,功能下降。

    3、农民创收渠道窄,增收的基础不稳固。2005年,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占55%左右。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但是这些条件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保障不了农民持续增收。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实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也不够显著,缺少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受政策、市场、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增收基础不稳定。

    (二)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后

    1、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低。目前,我省的农村小学75%的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回乡的原民办教师;主要学科教师的第一学历70%是中师毕业,本科学历极少;教师年龄50岁以上居多,30岁以下的较少。学生上学难问题十分突出。我省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冬季漫长寒冷,学生生源分散。目前,农村百人以下小学校和复式班教学普遍存在,25名学生以下的班级占农村小学校的70%,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低,农民就医难。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差,诊治能力低。乡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仅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3.7%。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4%,大专学历占9%,无学历人员占24%,未取得职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占1/3。2004年全省因病致贫人口占绝对贫困人口的54%。三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五保”供养能力低。税费改革后,一些乡村的“五保”对象是按指标核定的(3.7人/村),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对“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仅确定为1200元/年(分散供养)和1500元/年(集中供养),这一标准只能是保吃、保住、保衣,全面落实五保比较难。社会养老保险标准低、保障能力弱。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受全国政策的影响,扩面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农村特困家庭生活救助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医疗救助能力弱。目前农村特困家庭救助政策分散,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特困救助率较低。即使只是4000元/人/年的医疗救助标准,全省每年也只能使20%的农村大病对象得到救助。而目前农村因病致贫人口82.6万人,需要大病救助的有10万人。

    2、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民吃水难、行路难问题普遍存在。一是乡村道路通达率低,等级差。目前全省尚有1087公里涉及10个县没有达到通县公路标准,13个乡镇不通公路,占全国不通公路乡镇的8.2%。562个乡镇公路没有达到硬化要求。不通公路的行政村4113个(含农场),约占省内行政村总数的36%,占全国不通公路村总数的的8.3%。二是农村饮水不安全,保障能力弱。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34%。全省有21473个自然屯、1030万人存在饮水困难,分别占行政村和自然屯人口的56%和52%。农民饮水安全难以保障。一些乡镇企业排污设施不达标,导致水污染严重,饮水不安全的村屯占全省农村村屯的56%。三是农民住宅建设落后,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我省村屯住宅砖瓦化率为69.6%,有近30%约200万户涉及800万人口的农村住房是低矮阴暗的泥草房,居住条件相当简陋,特别是冬季难以保温取暖,室内温度在10℃以下或接近0℃,多数室内结冰,生存条件较差。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弱化,运转困难,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农村基层组织经费少、工作量大、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一是乡村两级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个乡办公经费一般在20-30万元左右,村的经费大约为4万元左右,除去干部工资报酬和必要的办公经费,所剩经费寥寥无几,根本没有财力支撑拓展工作业务。二是乡村两级债务沉重,直接困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全省有近90%的乡村有债务,乡村债务总额达到120多亿元,多数村已没有可用于化债的资源,只能背着“债务包袱”前行。农村综合改革后,随着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干部的不适应性比较突出。一些乡镇少数人能干事、在干事,多数人无所事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乡镇干部感到推动村级工作缺乏手段,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干,乡镇的公共服务职能呈弱化态势。从村级本身看,村干部开展工作的畏难情绪比较严重,村级组织作用难发挥。由于并村后村的管辖范围扩大,村干部相对减少,使村干部工作难度加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2、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符合建设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民少。目前农村党员趋于老龄化,青年党员越来越少,党员人数越来越少。其原因一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如从前,影响了年轻人入党的积极性;二是长期在农村生活的青年数量下降,农村现存人口中可以用“61、38、99”来形容,留在村里的青壮年劳力中,有能力、有水平、有文化的较少。培养党员难、选带头人更难。建设新农村的实用人才严重不足。

    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1、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一是探索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帮扶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乡包村制度,实行定点帮建。三是建立大中型企业、金融部门、大专院校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机制。逐步通过推广典型经验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新农村的建设水平。

    2、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制度创新机制。重点在基础设施投入、主导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建立城乡统筹的政策支撑体系。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积极创新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城乡统一的户籍与就业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以县级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应抓住全省畜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造和采用农家肥的积极性,增加农家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肥力。指导和鼓励农民对各种作物进行“高茬收割”、秸秆还田、根茬还田和秸秆造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继续鼓励使用大型农业机械。重点发展以深松为主体的基础耕作,改变目前耕地的物理性状,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采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增强保水保土和土壤抗蚀能力。

    2、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重点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改变现有灌区相当一部分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大部分采用传统落后的灌水技术,灌溉水浪费十分严重的现状,合理调整灌溉布局。同时应该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和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及旱作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有效地保护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要加大对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草原、灌丛、水泡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全面推行禁牧、轮牧、休牧制度,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抗灾水平,以此提高农业耕地的储备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因地制宜、立足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快发展

    1、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扩大农业标准化覆盖面积。建设粮食、蔬菜、畜产品对俄出口基地,大力开发省外、国外农产品市场。利用优势资源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我省农业产业化开发,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如食品加工业、粮食化工业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良种化工程,特别是对优质粳稻、高油高蛋白大豆等未来很长时间的优势主导作物,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认证数量、开发总量和加工规模;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深入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化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推经畜牧业规模化、节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3、发展高科技农业。现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在日益拓展,像太空技术、基因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应该在推广适用农业技术的同时,把握现代农业的前沿技术,用先进的高科技武装改造传统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设施农业,研究信息农业,发展循环农业,以此提高我省的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四)提高公益事业建设水平

    1、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财政新增社会事业投入主要投向农村,重点倾斜农村公路、电力、安全饮用水等基础工程的建设,解决农民最基本、最需要的事情,让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另外,鼓励城市社会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使农民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2、调整教育布局,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中办学,有效解决村级学校生源少、教师缺、教学设备落后问题。调整教育资金用途,2006年我省计划用于农村教育D级危房改造资金达7.6亿元,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直接用于集中办学,建设寄宿制或走读制学校,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效益。逐步转变农村初中教育模式,把农村初中4年的文化课教学模式改革为部分实行3年文化课教育+1年技能实践课教育,对无望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对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新农民。推进农村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切实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立教师和校长终身学习的培训体系,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加强医疗合作、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水平。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有机结合起来,走集约化、集团式连锁经营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道路。加强乡村卫生院所的医疗设备配置,提高其医疗能力。实施城乡交流医务人员制度,通过城市医务人员的帮代,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加强对乡村医生中医中药技能的培训,使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改革敬老院运行机制。实行政府支持与敬老院自助相结合的政策,鼓励敬老院搞副业,提高和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质量,增强其造血功能。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整合敬老院。根据“五保”人口的分布情况,实行一乡建一个或相邻的几个乡联合建一个敬老院,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尽快建立针对农村“五保”对象的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将“五保户”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1,差距比较大,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具有不确定性,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家应给予农业大省更大的资金支持,缩减要求地方资金匹配的比例,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实现应保尽保。

    (五)深化改革,建立完善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体制

    1、继续深化县级管理体制改革。现在基层普遍反映,“乡改,县不改是白改;县改,乡不改也得改”,建议乡镇机构改革应促动县直部门的改革同步进行,这样既防止业务部门对乡镇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进行干预,又有利于协调顺畅的开展工作。

    2、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http://www.aihuau.com/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对公益性职能的事业单位依然由政府举办,但管理方式应由“花钱养人”转为“花钱养事”,实行公共服务项目招标或定岗招标等市场运作方式,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对具有经营性和中介性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涉及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部门,直接改制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服务职能上。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由过去的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指导方面转变;由计划手段向市场引导转变;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务转变,逐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创新村级干部任用管理模式。推行五常市村级干部公职化任用模式。即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将分流人员中符合条件的选派到村任职。任职期间干部身份不变,工资标准不变、福利待遇不变,同时和乡镇签定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聘用合同,年末考核突出的,做为提拔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并给予物质奖励。推行龙江县村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模式的经验。既在以往村党支部书记目标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工作业绩和群众评价分为十个星级,以星级多少决定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达到七星级以上且符合离职年龄的支部书记,可享受相应的待遇。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405.html

更多阅读

何新:我的哲学思考

何新《哲学思考》一书摘录何新:我的哲学思考1、哲学是什么?记者:在以前的谈话中,您曾经谈过关于逻辑和哲学的一些问题。今天想请教您对于哲学、自然科学、宇宙问题的系统看法。第一个问题,究竟何谓哲学?何新:在古典希腊时代,“哲学”曾

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案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案【目标略语】新材料作文是指自2006年之后出现的一种材料作文形式。它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称之为新材料作文。特点:1.高度的开放性。表现为“四自”:自主确定角度,自主确定立

人力需求表 关于新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若干思考

     1、新经济的涵义及特点  新经济就是指已经存在很多年的两种广泛趋势:一种是信息技术革命;另一种是全球化的商业。  1.1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新经济的涵义进行区分。新经济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风险经

声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为网友起笔又添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