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危机的阴霾还未完全消退的今天,如何才能使中国的服装企业开辟另一片蓝海战略,相信是每一个行业领导者都在深思的问题。在现有相关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也像当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一样,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无须质疑,“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时代服装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服装企业“走出去”遭遇的诸多困难中,行业缺乏强有力的自有品牌显得尤为突出。
![沃尔玛自有品牌 中国服装企业走出去 自有品牌建设成关键](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510287188324.jpeg)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品牌强国。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指出: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正如薄熙来所说,很多国际品牌都是在中国生产加工的,之后贴上国外名牌的标志,卖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焦点,这个现象在服装行业尤甚。 那么在中国服装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如何建设自有品牌即成为关键。 起步时模仿 成型后重塑 纵观中国服装企业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服装的生产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照抄外国产品;二是照抄外国工厂生产线,学习外国服装生产工艺;三是照抄思想,即把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和工艺“嫁接”过来,借别人的石头垫自己的脚。关于这几点,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也从不讳言他们一直是在模仿其他成功男装品牌的产品模式和成长途径。 在七匹狼位于厦门的总部大楼里,“我们的愿景:做中国的Polo”字样以中英文两种语言被郑重的印在了墙上。 可能服装业里有不少人认为,我们现在的衣服反正是从西方传过来的,那么只要抄一抄就OK了。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抄,那就必然会导致行业内的千篇一律现象,最后,行业道路越走越窄,直到无路可走。实际上,抄跟学习本来是同一个过程,问题是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领会到你为什么要这样抄,为什么抄这个而不抄那个?只有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抄的时候才能出神韵,才能提出自己的理念和生活形态,抄的过程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抄的过程是模仿的过程,模仿过后,就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把“外有品牌”变为“自有品牌”,这就是重塑的过程。 重塑,即产品包含了自己的特色在里面。如文化表达的渗透、产品的精度等等。有数据显示,服装行业近些年的一个大趋势就是:用尽可能低廉的价格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实现最优性价比。 我们可以看到几个近期崛起的大品牌,不管是Zara、H&M这些快速时尚品牌,还是日本的优衣库,或者美国Coach包的转型,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让原来的高端产品的一些特性能够以最优性价比的趋势发展下去。 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只有既包括高收入人群,也包括中低收入的人群,尽可能适应最宽的人群,产品风格相对来说比较中性,这样的品牌才有最大的容纳度和发展空间。七匹狼正是按此标准重塑品牌之后,才取得了男装行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