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前晚点名指出,电盈主席李泽楷旗下的盈大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大地产”)在北京“囤地”3年,转手净赚2.35亿港元。 对央视的曝光,盈大地产昨日发来邮件称,公司并没有闲置央视曝光的地产项目,而是一直在发展及兴建当中。 3年净赚2.35亿港元 根据央视的报道,被称为“2006年新年第一拍”的北京工体北路4号地项目,被李泽楷旗下的盈大地产摘得,这一地块规划面积约4.6万平方米,当时的拍卖价达到5.1亿,楼板价达到每平方米1.26万元。 央视称,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这块地的开工日期为2006年9月20日,项目竣工日期为2008年3月31日。然而,这块地三年之后仍然处于闲置的状态,并于今年9月以1.18亿美元的高价转卖给香港上市公司瑞安建业,盈大地产因此获利2.35亿港元。 对此,一些业内专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纷纷质疑:根据国家出台的闲置土地处理相关政策,“超过合同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然而,盈大地产将这块地闲置了三年多,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以高价转让出去,盈大地产很有“炒地皮”的嫌疑。 盈大地产否认闲置项目 对央视上述报道,昨日,盈大地产企业传讯部李小姐向晨报发来声明称,公司拍得的工体北路4号地项目一直在发展及兴建当中,绝无闲置。 “公司于2006年投得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4号项目,2006年4月前,公司已委任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及施工研究,并一直分阶段循序逐步发展。根据合同约定,项目需要在2007年9月前开始动工,有关项目已于2007年7月开始前期施工准备及土地开挖工程。2008年3月因奥运会应有关部门要求停工,直至2008年10月奥运结束后才恢复施工。”声明称,盈大地产在中国内地,除了已售给瑞安建业的工体北路4号地项目外,并没有其他的土地储备和在建项目,也没有囤积土地。 那么,盈大地产为何要出售这一项目?对此,声明解释称,当初购入此项目,是考虑到该项目可与毗邻的北京盈科中心发挥协同效应。 声明称,项目转卖给瑞安建业后,“瑞安建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并在项目开发方面有丰富经验,会按公司当初的设计方向及整体规划,将项目发展为高级住宅,确保项目能与北京盈科中心产生协同效应。”
![李泽楷 腾讯 李泽楷旗下盈大地产“囤地”敛财遭央视曝光](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513734726929.jpeg)
另据了解,昨日,盈大地产(00432,HK)涨0.47%,电讯盈科(00008,HK)跌0.53%,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一消息的影响。 对央视曝光的盈大地产转卖工体北路4号地项目获利2.35亿港元一事,记者昨日采访的专家观点出现明显分化,并产生激烈交锋。 正方:盈大卖地很正常 “盈大地产将这块地转让是正常现象,而且他们并没有频频转手。”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席执行总裁丁祖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囤地”现象在前几年的确比较严重,但应该注意到,开发商要“囤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土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开发商才有“囤地”的必要,“比如在三五年前,在一些刚刚开发的新区,土地市场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开发商以较低的价格拿下后,经过时间的推移,土地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开发商便可以通过‘囤地’获取土地增值的部分。” 反方:明显违法却未罚 “如果说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那么对于开发商的‘囤地’行为,社会只能够予以指责。但实际上,国土资源部早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开发商的‘囤地’,最明确的规定就是闲置超过一年的土地要征收20%的闲置费,超过两年没有开发的要无偿收回。可以看出,开发商的这些行为明显是违法的,但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北京地产界资深评论人杨少峰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 据杨少峰介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排名前十位的上市房企的土地储备规模已超过3亿平方米,“平均每家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超过300万平方米,假如我们规定这些房地产商在3年之内必须将土地开发并竣工,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开发商一年要完成1000万平方米的地,他们做得到吗?” “如果政府供应的土地被囤积在开发商手中,而不能建成房子供应市场,再多的土地供应也解决不了房地产目前供不应求的问题,房价也根本无法下来。”杨少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