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演绎着从草根到王座的神话(二)



 正如自己日后所言,蒙牛当时只有几个人,一无厂房,二无市场;而伊利同样也刚刚起步,除了雪糕还有点成绩,还远远没有今天这样响当当的品牌。潘刚的学生兵能不能在这场赛跑中胜出?

  我们多方了解到,牛根生反伊利创蒙牛,并没有马上带走伊利的人马。关键时候,是郑俊怀“推”一把。

  现在蒙牛的副总裁孙玉斌,是原伊利冷冻食品公司的负责人,为人义气,人缘非常好。牛根生放风说已经和孙玉斌谈好了,马上就会带人到蒙牛。郑俊怀中计,马上采用一惯的明升暗降方式,削了孙的实权,给了一个总裁助理的虚衔。在伊利再也无法呆下去的孙玉斌,尽管和老东家感情很深,最后也只好流着眼泪去了蒙牛,而且带走了部下二三百人。当然这些人都不是伊利核心团队的成员,大多是冷饮部的工作人员。从那一天开始,伊利日后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此诞生。

  是的,忠诚于一个品牌,而不是某一个人,今日回首,这种忠诚的的差异,或许也从根本上就决定了两条道路,形成了伊利和蒙牛最大的不同。

  那时伊利里招聘了不少新的大学毕业生,而干出一些成绩的也有相当多是学生兵,潘刚是这帮人的代表。所以他还是决定留了下来。他想要的不是一时的利益,而是更大或更长远的东西。

  按说,千里草原,培育出两个乳业的超级品牌,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今天回望,会发现这场竞争的开局其实不无荒唐。在地球上每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里,同业规避是最基本的要求,像蒙牛这样无论是从市场、还是从资源和技术甚至人员都完全脱胎于老东家的现象,是很忌讳的。

  向潘刚求证,他不愿意回顾太多往事:

  “伊利当初不正常的公司环境,导致了这样一些不正常的结果,但没办法,一切已经既成事实,确实是伊利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但毕竟还有人坚守,潘刚麾下的这些学生兵,在面对种种疑似机会的时候,选择了继续忠诚于伊利,忠诚于一个品牌,而不是某一个人,今日回首,这种忠诚的的差异,或许也从根本上形成了伊利和蒙牛最大的不同。

  “数据最有说服力,牛根生离开的时候,伊利在液态奶方面也还是一片空白,唯一的优势就是雪糕,那个时候是冷冻食品去(蒙牛)的人最多,广告的、包装的、生产的,都有人过去,所以从根本上就成了均势,我们两家也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了竞争,只是事实证明,别人快,伊利也并不慢。”

 频繁出现人事更迭的伊利,也许可以对身边那个正在崛起的对手有些轻视和忽略,但很显然他们需要新的领袖带来新的兴奋,否则,这个公司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另一种结果。

  潘刚的答案

  1999年底,潘刚为伊利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液态奶事业部,第一次在中国大规模运用了欧洲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第一次把牛奶的保质期延长到了7个月。这是划时代的成就,因为潘刚让伊利脱胎换骨,仅仅液态奶2000年第一年就冲破5个亿,2001年做了12个亿,2002年做了24个亿,2003年做了40多亿,2004年60多亿,2005年80多亿,2006年就是100多亿,总的收入超出了160亿。

  2002年,32岁的潘刚也顺理成章地被董事会委以总裁重任,但他没有获得投资的权力,充其量只能全国各地去寻找贴牌的伙伴。产能严重不足,市场动不动就脱销缺货,董事会却不肯迅速追加投资,一面是伊利花费重金“搞副业”购买国债,一面却是蒙牛趁机快速扩张咬牙赶超。也许我们可以说,在两家企业竞争的最关键时刻,又是郑俊怀“提携”了对手,但对于我们这种看法,潘刚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每一个公司都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自己的问题,不能在事后把责任压在其中一个人肩头。“原因很复杂,你们说的只是一部分,我感觉主要还是公司的目标是不是清楚,也许当时公司缺少了从前曾有的那份魄力和霸气,或者缺少了我们生来的那种雄心和进取。”

  潘刚天生多了一份宽容和期待,因为从下面这些曾经被诸多财经媒体反复提及的遭遇来看,潘刚有愤怒和严厉的充分理由。

  对于潘刚年纪轻轻就坐上了伊利集团董事长的位置,而且中途没有被疑心病日益严重的郑俊怀炒掉,他的一名部下曾经感慨,这在于他为人处事的一贯低调。在公开场合,潘刚处处以谦虚谨慎示人。2002年全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不少同行料定伊利这位年轻新帅会高调放火,谁知潘刚却以年度总结代替了自己的施政演说。

  按照企业选拔人才的惯例,潘刚有一张相当漂亮的履历表:土生土长的内蒙人,从底层工人摸爬滚打干起,不足30岁便创造伊利液态奶事业部的销售奇迹,他的部门每年能为伊利贡献近60%的利润。

  我们从相关业界人士那里了解到:在伊利内部曾有一种说法“铁打的郑俊怀流水的副总裁”,即使当年离开伊利的牛根生都已经是郑俊怀的第8任副手了。

  2004年6月份罢免独立董事的问题上。伊利独立董事俞伯伟、王斌和郑俊怀反目,他们发现液态奶供不应求,但产能却远远不够。蒙牛憋足劲在投资扩大产能,最需要钱的地方郑俊怀却不投资,而是偏偏投了国债,结果损失了6000万。

  虽然郑俊怀强行通过了罢免案,但作为总裁的潘刚拒绝在董事会决议上签字,并在会议记录上留下了“此次董事会会议不符合公司章程,决议无效”的字样后离去。

  那一行字其实等于一个赔上了全部身家性命和未来的对赌,当向潘刚求证这段历史时,他不想提及,“还是让历史证明一切吧!”

  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液态奶供不应求,但集团就是不投资。蒙牛的疯狂发展,完全是伊利坐以待毙,自动让出市场造成的!他痛心程序和做法如同儿戏,这根本不是一个大企业的做法。

  可想而知,如果他随声附和,那局势会更恶化,尽管他的拂袖而去会给个人带来不利影响,但面对伊利的生死存亡,他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

 平乱,大时代的到来

 潘刚:演绎着从草根到王座的神话(二)
  2004年12月18日的上午,潘刚正在北京开会,在喧闹的会场,他接到一个电话,要他速回呼市。为什么?他问。“17日,郑总等领导被抓了。”接完这个电话,潘刚的心凉到了冰点。

  18日当天,潘刚一回到呼市,就被检察院叫去“谈话”,直到21日才回到伊利。郑俊怀在内的7名高管被抓那天是星期五,本来接下来是周末,但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来上班了。整个集团大楼的办公人员静静地坐在各自的办公桌前,谁都不愿意,也不敢说什么,几千人的大楼里,有一种诡异的寂静。

  四天四夜,96个小时。

  潘刚成为为数极少的清白的高管之一,于是他被呼市政府迅速推置台前,以“救火队员”的角色出场。此时的伊利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公司股价从14元跌至8元多,甚至有很多人怀疑伊利将从此一蹶不振。潘刚面前更摆着重重问题:如何安抚愤怒的投资者?如何尽快重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心?面对这严峻的形势,潘刚如履薄冰,因为在这个非常时期,任何一点小小的闪失都可能引爆一些大问题,此时只要产生一起细微的质量事故,就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他最大的麻烦,其实来自于竞争对手在身后频繁的小动作,又是放风收购伊利,又是疯狂狙击潘刚主政,潘刚处在对手搅动的巨大的漩涡里。这样一场企业内部的管理危机,正在对手的一力操办下,迅速演变成一个行业的发展危机,甚至一个区域支柱产业的政治危机。

  年轻的潘刚,顶得住吗?

  潘刚要做的首先是稳住职工的心态和情绪。因为他知道,员工的复杂心态和情绪上的巨大波动对伊利来说才是最可怕的。企业每天要处理5000吨原奶,而原奶从挤奶站到工厂后4个小时内必须处理,不及时处理就会导致原奶的品质下降。更重要的是,奶牛每天必须按时挤奶,如果挤出的奶不即时处理,就会成废料,伊利没有多余的储存设备。尽管当时伊利的奶罐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最大的达到150吨),但把伊利所有的奶罐都用来储奶也无法存放。(哪怕是一天的原奶,就是把几百辆奶罐车加起来也不够用)。如果停止生产,仅仅是储存原奶的话,企业一天都受不了。前后紧密衔接的生产链条出现连锁反应,千千万万的奶农就只能倒掉牛奶了。这是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潘刚一连几天彻夜开会,跟公司上上下下直接沟通。他说得口干舌躁,筋疲力尽,只有一个目地,大家要团结起来。

  当时全国百余家媒体已经蜂拥来到呼市,大量的记者蹲守在伊利总部或外围宾馆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都像嗜血的鬣狗,就等着伊利倒下,可以一拥而上,抢到最有轰动性的新闻。高管集体被抓、股价一落再落、竞争对手蒙牛风光无限……现在只剩下一个大结局了——伊利集团彻底崩盘。公众喜欢爆裂眼球的戏剧性事件,在这出戏中,伊利想要扮演什么角色?

  干脆城门大开,让记者们随意进场,随意拍摄。因为敌意和歪曲都只在信息封闭的时候才会大量滋生,这种完全开放的做法让所有人始料未及,潘刚再次用自己的身家和企业的未来赌下了决定性质的一次大注。

  现在想起来,潘刚永远难以忘记的是一个记者照的一张扫雪照片。当记者们蜂拥而入时,他们发现出来扫雪的员工们表情非常平静,甚至有说有笑。

  也许,这就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这种从容自信,从什么地方来?他们很困惑,他们希望见到惊慌失措,他们希望见到抗拒和回避,但是这个企业似乎已经找到了主心骨,或者甚至可以说,去掉了多年的包袱,大家从此开始释然了。

  12月21日到12月23日,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潘刚安排了四次比较集中的媒体见面会。伊利开始了快刀斩乱麻式的危机公关。12月21日,对外宣布以潘刚为首的伊利新管理层诞生;12月22日晚8时,在呼和浩特市中心最高级的宾馆———新城宾馆会见厅内,7位新董事会成员集体与媒体见面;12月23日,举办伊利股份投资者交流会。会议没进行完,门忽然被打开了,记者一拥而上将潘刚和几个大股东团团围住,人们的注意力显然集中在这位英雄的身上,潘刚一人面对几十只长枪大炮。

  但所有人都清楚,旧传奇已经结束,新的拯救者已经出现,人们热爱丑闻,也热爱英雄归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6362.html

更多阅读

中小企业:品牌,不是你想的那样(二)

- 品牌寻根三步曲:一个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 -第二步:生根发芽关键词:品牌的种子基因拿到品牌种子基因,之后围绕这个核心需要将品牌价值体系丰满起来正杨观点:品牌不是一句话的问题!品牌不是一句话品牌不是一个影视广告品牌不是一组

潘刚:演绎着从草根到王座的神话(三)

 “当危机出现的时候,你没有一点儿害怕?”   “与其说害怕不如说有压力,面对压力,我觉得我必须要挺住!”   就像一个剑客,身家性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出剑。你能体会到一个猎人的快乐吗?你能体会到一个登山客的沉迷吗?   面对悬崖

潘刚:演绎着从草根到王座的神话(一)

以往在刻画潘刚时,众多媒体总聚焦于他的儒雅、书生气质……尽管这位中国第一品牌的掌门人依然保持着超乎寻常的谨慎与低调,从草原带来的一种豪杰之气却悄然从眉宇之间逼出。   他的眼神很温和,但很难从这里看到躲闪与羞涩。当他望

中国制造如何突围 绝地突围,从制造到创造的裂变(2)

 产品定位   “咪咪猫”品牌既定走品牌路线,因此它的价位应从品牌的角度去考虑,根据国内消费现状来看,我们把产品价位定在150—200元?z套?{之间,部分高端产品价位在250元以上,消费对象为0—13岁之间的婴幼儿童。   经过近一个月的

小本创业:28岁从零到千万的奇迹

他23岁赚到首个100万,33岁做到了汽车用品老板。   28岁,他完成了从0到10000000的跨越,吃了深圳汽车用品超市的螃蟹,在宝安开设了当时全市最大的汽车用品中心,大到汽车轮胎、汽车音响,小到防滑垫、汽车香水等上万种汽车用品像普通超市一

声明:《潘刚:演绎着从草根到王座的神话(二)》为网友落在淡水的月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