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李宁:擦边球式非典型营销很精彩
在2008年8月8日那个图腾般的仪式上,李宁凌空“夸父追日”的身姿深深印刻到全世界的脑海里,这也被认为是“奥擦委”打出的最成功的一个擦边球——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并未随着奥运会的落幕而结束:财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李宁公司净利润为3.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8%。 在开幕式的第二天,李宁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感觉重新回到了领奖台上。”对李宁来说,那是24年前的辉煌时刻。中国体操从1970年代开始,完全依靠自己摸索,迅速地从零登上体坛巅峰,其崛起速度之快可谓一飞冲天。当事人李宁则更清楚以那样的速度飞上天后,跌落后会是怎样的伤痛。 1988年汉城奥运会败北之后,李宁坐在奥运村外面的草坪上,说出了“在这个世界上,我的痛苦超过任何一个人。”“以后就退役了,我的运动生命就终止了,我就永远无法弥补这个损失了。”只是,在那样环境下转身的李宁没有想到,他以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在二十年后机会重现,而且是在当时绝不会想象到的中国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上。 “从一名退役运动员,成功转型成为一名体育商人”已然是李宁的标签,不可否认,运动员出身的李宁对体育赛事更加情有独钟,从1990年赞助亚运会开始,李宁品牌就执著地参与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大型体育赛事:1992、1996、2000年一直到2004年,中国奥运代表团的赞助商都是李宁。所以这场在自家门口举行的奥运会,不论从感情还是从商业角度考虑,李宁公司都想“有所作为”。参与竞标时,公司营业额尚未突破10亿元人民币,利润尚未过亿,李宁在标书上就敢于填上一个天文数字——10亿元。他押上了整个公司的家底。 然而,李宁公司还是不敌实力强大的阿迪达斯,后者的竞标价是13亿元。企业实力对比令李宁赞商助资格的竞争失败。李宁公司的CEO张志勇说,与阿迪达斯和耐克比花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没关系,“我们有的是主意——而且保证都是好主意。” 2006年,李宁公司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签定协议,自2007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体育频道所有主持人及出镜记者都将穿着李宁公司提供的服装,协议甚至具体到出镜人员即使身穿西装时,也必须在胸前戴上有“李宁”标识的标牌。 在中国奥运参赛队中,李宁公司签下了他们一直支持的四个传统优势项目、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爱的项目:射击队、跳水队、乒乓球队和体操队,与此同时,2007年1月获得国内知名乒乓球品牌、奥运会器材供应商“红双喜”57.5%的股权,又为李宁间接敲开了奥运会的大门。 “非典型”的营销思维让李宁公司在打得火热的国内外品牌奥运战中率先突围:根据2007年巴黎市场调查公司Ipsos集团针对中国网民进行的“最喜爱的奥运会赞助品牌”调查,被“误认”为奥运合作伙伴的李宁名列第9,而真正的北京奥运会赞助商阿迪达斯仅排在第17位。 逐渐退居幕后的李宁如今已经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事实上,自2004年公司的第三任掌门人张志勇出任李宁公司行政总裁及独立董事,李宁就完全放手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自己更多出现在了体育公益事业的舞台上。“商场上低调,公益事业上高调”——成了近几年李宁主要的生活写照。 1997年,一直势头迅猛的李宁公司首次遇到了发展危机,李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正式把总经理位置让给了当时的常务副总经理陈义宏,将自己以及当时高层领导的所有亲属请离公司,把公司从一家家族企业转变为一个管理企业。在有着家族式管理传统的中国公司里,能够这样做的企业家并不多见,“舍得”二字,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参悟透彻的道理。就连比尔·盖茨在一开始放权史蒂夫·巴尔默时,也难免因为自己的固执和对对方的不信任而贻误了微软在在线应用领域的先发机遇(《世界企业家》[bossline.com])。 李宁相信,职业经理人在管理上更有优势,“知人善用”信任态度令得陈义宏与后一任张志勇,都将李宁公司的成长当作了自己的事业。张志勇曾经说:“李宁作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却没有签单的权力,李宁的文件还要张志勇签名才可以生效。作为公司董事长,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任啊。” (作者:《商务周刊》)
更多阅读
李宁:换标换不好成了“掉膘”
品牌档案 公司:李宁 创立时间:1990年 创立国家:中国 创始人:李宁 主营业务:体育和健身运动所需的运动鞋类、服装、装备及配饰 对于眼下正挣扎在业绩泥沼中的李宁(2331.HK)公司而言,近3年前的“换标”往事实在
李宁:复兴计划难复兴
危险点: 高企的库存、迷失的品牌定位、低迷的市场环境,是压在李宁头上的三座大山。 危局推演: 用18亿来清库存,无疑是极具魄力的大手笔。清库存当然会在短期内刺激李宁的新品销量,但如果不及时把品牌和渠道重建的接
李宁:昔日老大,何去何从?
7月5日清晨6点,李宁公告张志勇退任行政总裁一职,委任私募基金TPG合伙人金珍君为执行董事和执行副主席,同时新增一名独立非执董,为现任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苏敬轼。张志勇在李宁工作逾20年,2004年上市始就为
李宁:改变为何没有发生?
关注李宁公司的原因很简单:这家公司正在经历的阵痛是众多中国公司都在经历的。只不过,这种痛对于李宁公司是“剧痛”,对多数公司“隐痛”。 一年前李宁新使用的品牌口号“让改变发生”透露着某种巨大的焦虑。尽管公司在20年间发生
李宁:“90后”广告的价值罗盘
系列专题:搞定90后!李宁“90广告”创意,把握好住了运动服装市场竞争的构成要素,确定了对成本与增值的基本价值链,从战略上调整优化了李宁品牌的自身价值,并在果断出击和冷静自制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平衡。不是我喜欢标新立异,我只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