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经营,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史是一部辛酸史。迄今为止,国内的彩电业曾先后经历过几次大的洗牌。 周厚健在他为数不多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说,1992年的一次大淘汰,使海信险些没有度过来。 但到了1996年,在长虹的带领下,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价格战打响了。而海信却以不降价甚至涨价的独特方式存活并壮大了起来,很多像熊猫、牡丹、黄河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一轮残酷的价格战中或销声匿迹,或一蹶不振。在当时,这些企业的实力并不比海信弱,结果,海信却成了北方唯一存活下来的彩电企业。 此后,每隔几年,彩电业都会发动一次价格战,海信非但没有受到损失,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成就了电子行业中持续强劲发展的“长青树”。 事实上,这样的结局并未出乎行业观察家的意料。多年来,海信始终坚持稳健经营、利润比规模重要、健康比盈利重要的经营理念,加上技术这块扎实的“桶底”,海信的舞步变得愈加流畅,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健康节奏。 1998年,一次意料不到的波动,成就了海信独特的发展节奏。 1996年,价格战肃清了市场后,海信在长江以北犹入无人之境地跑马圈地,增长率高得过去连想都不敢想。1998年,周厚健决心再接再厉,将销售收入增长指标确定为100%,全年达到100亿元人民币,成为“山东省第一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家电电子企业集团”。然而,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整个东亚,日韩大量企业不堪重负,轰然倒下。而这也惊醒了希望海信快速扩张的周厚健,到4月份的时候,周厚健明显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他知道,海信的经济计划估算得太高了。 经过内部的一番争论,海信马上将增长计划下调为50%。 海信很清楚,如果企业有2—3年实现了翻番式的增长之后,再人为地将其调整下来就几乎不可能了。因为这时的机构和人员设置、资金流的设置、产能和物流设置、上下游价值链设置都是为翻番增长而做的,如果时局不稳时主动下调,必然对整个运作设置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打击,会伤及企业元气,造成巨大动荡。而一旦市场趋于饱和,种种环节的设置造成了过剩,企业也必然下滑形成危机。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滞涨风险。 学过经济学的周厚健深知,这样的局势如同国家的经济过热,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同时也必然牺牲一部分企业,正是一个道理。 与其这样,不如根本就不要让企业发展太快。50%之后的第二年,海信将增长速度降到了30%以内。就在这个时候,周厚健提出了稳健经营的核心思想:利润比规模重要,安全比利润重要。 从1998年开始,海信内部开始使用“健康”这个词语,“稳健压倒一切”的财务思想得以确立。周厚健在各种场合也反复地强调:做得再大也不能牺牲健康。如果市场被健康的对手抢占,那我们也抢不回来;如果被不健康的对手占领,我们照样能抢回来! 在国内企业界众说纷纭的出口方面,海信也是这样认为的。2001年,海信当时的海外销售收入只有一千万美金,2005年实现三亿多美金,2007年达到五亿美金。周厚健对出口有着这样的认识:出口就是为了利润的,如果没有利润,海信宁愿不出口。 2000年,海信的销售额达到134亿元。2007年达到了469亿元,年均增幅在20%左右。 成效确实是显著的。十几年来,海信的资产负债率由1992年的84%降低到1998年的60%,2002年则降到了48%,至今仍然保持在警戒线以下水平。
![周厚健:海信沉“技”中稳健前行](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535880104865.jpeg)
海信也由此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