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琨:丁立国的地头力



 企业是动态的,要么娶进来,要么嫁出去,关起门来静止办企业没有未来。

  2月初,在“大腕”云集的中国企业家论坛上,一个留着光头的企业家丁立国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看上去像个农民,却抛出一个震撼人心的思想:中国企业一味做大做强的思路该转转了,该关注小而精、小而美了。

  危机中动若脱兔

  商场诡异,形势突变,这是考量企业家地头力的时候。

  去年3月份,丁立国领导的德龙钢铁股份公司与俄罗斯煤矿和钢铁商耶弗拉兹集团(Evraz Group)达成协议,后者以15亿美元收购德龙控股51%的股份。可惜的是,这宗交易迟迟没有被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结果金融危机来了,俄罗斯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度缩水。如果当时成交,丁立国从俄罗斯人手里赚的钱可以买好几个公司。

  问他为什么在去年年初想卖掉德龙51%的股份,他说只是觉得对方给的价钱挺不错。长征起步时,毛泽东带着队伍并没有确定到底去哪里,后来捡到一张旧报纸,上边说陕北有个刘志丹,于是就决定去延安了。用丁立国的话说,企业是动态的,要么娶进来,要么嫁出去,关起门来静止办企业没有未来。

  好一个动态办企业!地头力是行动的思想。它劳作在田野间,奔忙在城市里,活跃在一个个疑难问题的破解中,出没在心灵冲撞交融的捭阖里,凸现在每个人灵机一动的瞬间。它不在逻辑推演中,也不在上传下达的指令中,而在命悬一线的紧张中,在长期专注、营造的气场中,在人们瞬间对问题的反应中。交易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只要能保持这种商业敏锐,一定会捕捉到另外的商机。

  危机时期避免大亏就是大机大用。前些年,丁立国投资几亿元开办了造船厂,然而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始终伴随着他。去年初,他感觉自己承担不起造船厂,准备关掉,于是请来造船协会的专家咨询。专家认为,造船的订单这么多,许多都交了订金,现在撤出得不偿失。而丁立国思前想后,感觉自己顾不过来,于是2008年7月他撤出了。两个月以后,许多造船订单不翼而飞,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一身汗让他思考了一个重要问题:做大做强是不是就是企业的出路?

  小的是美好的

  很快,丁立国找到了的答案。

  去年年底,丁立国回乡探亲,遇见了一个小饭店的女老板,她经营自己的小饭店已经有23年了。十几年前,这家饭馆的周围兴起了20多家餐馆,现在就剩了这一家。这个女老板应该有几千万的身价了,但还是自己拿菜单给客人看,一笔一笔地写菜单结帐。她不扩展新点,安心经营自己的店,效益分外好。

  饭店在显眼处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不与别人攀比,只求自己突破”。这个女老板把经营小饭店当作了一种禅。她不去关注外面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只是把自己的心思投入到饭店的经营上来,没有什么诱惑能够扰乱她的心。在经营中她获得了一种圆熟,在她的意志和行动之间“毫无障碍,纤发悉除”。她在经营中品味着生命的喜乐。

  与自己的紧张和冒险比较起来,丁立国真切体会到了一种做企业的境界:小而精,小而美。虽然以前每次回家都会到这个小餐馆来,但是丁立国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发现小餐馆真实的美。

  丁立国对生命进行了深刻反思:人的生命如此脆弱,瞬间就可能消失;一个人的生命消失了,财富对他也就失去了意义。而真正能够留传下来的是思想。他开始向禅,把先前不太看重的一些感受,打碎了再组合起来,形成了实践、思想、实践的不断转换。

 王育琨:丁立国的地头力

  别人还在为过去寻找理由时,他已经走向了明天。丁立国代表了上下求索的一代中国企业家。

  危机中,人们的心智开始圆熟了

  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干什么都赚钱,已经毒化了企业家的意识。“数一数二”、做强做大这样的理论,最容易打动他们的神经。于是,他们为着一个宏大的目标,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之中。要“数一数二”,就要多启用资本杠杆,就要花巨资去砸广告,就要去编织一个个宏大的概念,就要去塑造一系列的概念传奇(蒙牛的“特仑苏”),而那些老老实实做企业、做产品的人,则被看成是“小农意识”,视野不开阔。

  “数一数二”的理论,被国内以讹传讹,说成是杰克·韦尔奇的理论。韦尔奇则不厌其烦地在他的自传中喊冤:数一数二,只是他刚接手GE时的权宜之计。当时GE的规模过于庞杂,官僚体系则都为维护本部门的利益而“据理力争”。韦尔奇不得不祭起“数一数二”的旗帜,把那些臃肿的部分砍掉。可是当企业进入正常状态,不把细小的环节做精,不把细小的事物做细,也就没有了做企业的味道。可以说,人们一味追求高增长、高速度、高消费,一味做大做强,是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日本人可以把喝茶做成茶道,可以把击剑、拳术做成剑道或柔道,可以把军队做成武士道,可以把一碗面、一碗水饺做成艺术,可以把一个小营生做成禅。而在禅的发源地中国,则没有时间和资源去精益求精。由此带来的一种文化意识,对我们子孙后代的文化心理塑造,都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这半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企业家的“地头力”,一种凭借专注于细小的事物形成一个强大的“场”,促使企业家头拱地突破性解决现实问题。地头力不是理论,而是现实中企业家在一个个细小事物中头拱地创造的写照。当我们真正像苹果公司那样专注于细小物件的创造了,也就创造了惊喜和美感,公司规模和影响力也就跟着扩展开了。

  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小的是美好的》,旗帜鲜明地指出,相对于大而无当的扩张,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发展,小带给我们的感觉会更加美好。舒马赫认为,资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产导致经济效益降低,贫国与富国的差距拉大,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人应当超越对“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机构、适当规模、中间技术等等。《小的是美好的》出版后,影响很大,6年内重印了12次。舒马赫有着非常坚定的信仰:在这个世界上,红的不是好的,蓝的不是好的,绿的不是好的,只有小的是美好的。小需要关照,小可以成长,小可以灵动,小充满生机。而大,易滋长官僚气息,易掩盖罪恶。可以说,舒马赫在书中讨论的问题,切中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要害。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全球顶级人睿与中国一线企业家的现实感悟完全重叠。我从其中品味到了美,不敢藏私,记录下来,与有心人分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6916.html

更多阅读

王育琨:史玉柱的企业怪圈之叹

王育琨 史玉柱一年胖了30斤。他的公司也随着他臃肿起来。先前巨人员工聚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游戏技术的细节,而现在聚在一起议论的,则差不多是哪里的别墅有新款了,哪一款豪车更有型了。再想让团队跟他一起每天工作16个小时,已不可能了。

王育琨:以心驭物的丰田方式

中国国学中有一整套“以心驭物”的方法,而我们现代人却习惯于受物的支配,习惯于“以物驭心” 王育琨 丰田方式的缔造者大野耐一和他的团队成员纷纷离世了,由此造成丰田的精益生产频频生变。进入2009年,又在全球大规模召回。看来,现在丰

王育琨:李书福其实筹谋已久

王育琨 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让我想起了“鬼斧神工”这个词。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名叫梓庆的木匠,技艺特别高超。他能制作精巧的木器,人们看了都非常佩服,不相信这是人工能做出来的,好像出于鬼神之手。“鬼斧神工”这个词由此进入中国人的

王育琨:人在专注中能量最大

王育琨伽蓝集团创始人郑春影读到我的《答案用在现场》,买了300多本送给他的管理层。还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题字:“去现场找到答案”。这还不够,他还请我去参加伽蓝集团开年战略会议。在集团开年的大会上,上午由他来主讲2010年总体战略

王育琨:心存敬畏是做企业的根本

王育琨 李书福与一般戴了面具的人都不同,故此被人们说成异类。虚假的自我,迷失了本性。那个习惯于小题大做的自我呀!自我永远觉得它的判断、观察和体验都很重要,因此对每件事都小题大做,无法放松的随事情自然发展;而李书福不一样,他经历

声明:《王育琨:丁立国的地头力》为网友煞笔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