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调整的结束,又是一个调整的开始。 长虹董事长赵勇透露,今年,长虹“三坐标”转型战略就将告一段落,不再成为指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但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企业永远没有作好准备、以逸待劳的时候。从来不自甘平庸,从来都敢闯敢创新——华丽转身之后,长虹已经周密谋划未来:由“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者,率先向“形成产业替代”进发。 等离子屏生产投资,就是“替代”的一个标准案例。 中国彩电业“承接”尾声 长虹的发展轨迹,必须放在国际制造业历次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来审视。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能源与矿产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转移,自己则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战后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潮,中国是最引人瞩目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的企业发展变化方向,承接产业转移同样是一条主线,利用综合的成本优势和一个急剧增长的国内市场,形成了今天中国对内对外的工业、制造业的竞争力。长虹适逢其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开始,每一步都踏在时代的节拍之上。
![赵勇:由产业“承接”而“替代”](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542637889495.jpeg)
“但是,这个承接的时代已经走向尾声。”赵勇介绍,事实上,在彩电业这个市场化、全球化程度 最高的行业,几年前就已能看到端倪: 在CRT显像管电视时代,中国彩电企业为什么能创造辉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当时的电子工业部被戏称为“彩电部”,因为当时计算机行业还没有起来,整个国内电子工业大的产业链布局都是围绕彩电来做的。从玻壳到彩管到偏转线圈、高频头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使得中国彩电业在CRT时代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外资品牌纷纷落败中国市场就是明证。 但到了平板电视时代不同了,首先平板彩电的成本70%以上是由显示屏来决定的。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显示屏的生产线再延长几米就是整个平板彩电的生产线。而几乎所有用于电视的平板显示屏均由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企业生产,特别是很多日韩平板屏的生产厂家又都是生产整机的厂家。形象点说,在这个平板电视时代,中国彩电生产厂家是“向敌人买子弹”,注定没有胜利的结果。 平板电视产品100%亏本——中国彩电业所承受的煎熬,并非咬咬牙就能过去。如果看不到大势,就不可能有准确的解决方案。 长虹之敢为人先,不仅仅在于率先看到了这个问题,还在于迈出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投资等离子屏生产线。 长虹树“产业替代”大旗 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民币呈现长期升值趋势,能源物流价格一升再升,劳动力成本不可能一直保持最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怎么调?赵勇认为,应当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从过去的“产业承接”变为“产业替代”。 从长虹自身来看,在“三坐标”战略告一段落之后,下一步干什么?首先客观审视自身,目前还没有能力独立开创一个新产业的时代,但必须有着对未来的技术储备,这也是中国彩电业30年来的最深刻教训。当前,长虹已提前布局研究平板电视替代技术、OLED屏制造。 其次,需要研究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哪些产业还活得挺好的,然后来分析中国有没有能力来做。如果有能力来做,就去形成替代,完成引进、消化、吸收、升级。PDP等离子屏制造就是这样,进入这一产业就是进入了 “富人俱乐部”,新兴产业有广阔的利润空间,能享受到的利润水平就不一样了。 根据这些基本判断,2004年,重回长虹的赵勇,撤并了曾为长虹创造了巨大利润的投影电视研究所。把投影所和当时规模极小的平板所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平板所。实际上赵勇本人对背投有着很深的感情,2001年长虹第一台精显背投彩电就是在时任长虹总经理的赵勇手中下线的。但他更知道,技术的潮流浩浩荡荡,与平板相比,背投已经落伍了,顶风而上、逆势而为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平板电视的技术进步,到现在为止90%以上是由屏本身带来的——尺寸的由小到大、从标清到高清、外形的不断薄轻等等,都是屏的技术进步定义着平板电视的技术进步。 不掌握屏的资源就没有生产力,“产业替代”更无从谈起,长虹敲定,必须走上关键部品生产这一条道路。 缔造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 到过绵阳的人,无一不被长虹这位中国彩电大王绵延数公里的标准化厂房所震撼。作为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虹拥有数万名员工,几乎拥有小半个“中国科技城”的人力资源,但是,走到“产业替代”的路上,就必须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型并发起冲锋。 平板显示屏制造之路已定,在技术方面,长虹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选择,是进军液晶还是等离子?经过反复论证,长虹选择了等离子。大尺寸、高清必将是彩电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方面等离子具有独有优势。 2004年前后,松下、三星、LG三巨头控制了全球PDP模组6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它们采取整机、模组和显示屏垂直整合的发展模式,因此其模组外供的比例低于50%,有的甚至只有20%。如何在这种相对垄断的市场突围,赵勇开始到处寻求合作资源。 2005年,长虹与已有近十年的PDP研发经验的彩虹集团一拍即合。2006年7月双方合资成立 “四川世纪双虹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确定上“八面取”(一张面板可以切割8片42英寸的PDP面板)的生产线。 彩虹虽有 300多项专利,却没有核心专利。世纪双虹又向美国MP公司收购了韩国“欧丽安”(ORION)公司的控股权。欧丽安原是韩国大宇集团旗下的显示器件公司,大宇出问题后,欧丽安被辗转出售给一家美国投资基金MP公司。2006年12月,世纪双虹以1亿美元从MP手中间接收购了欧丽安75%的股权。欧丽安拥有几百项PDP专利,其中有约12项为业内普遍使用的核心技术。同时,世纪双虹、长虹和MP合资成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来承担PDP屏项目的具体建设。 收购欧丽安使长虹真正进入PDP专利“俱乐部”,据透露,长虹PDP介质浆料、驱动线路、核心IC、荧光粉喷涂、障壁刻蚀、障壁涂敷等20多项关键技术和工艺被先后列入国家 “电子产业发展基金”、“863计划”、“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核心基础产业化专项”等。 2007年4月,投资6.75亿美元的虹欧PDP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批复,并在四川省绵阳市正式动工。若加上第二、第三期,该项目的总投资额将超过 20亿美元。 吹响产业扩张的号角 等离子屏项目是长虹的最大投资,是四川省2008年推进的50个重大项目之一,同时60亿元巨资也是国内彩电企业向上游进军最大手笔的一次投入。国务院几位领导关注着长虹这一重大项目的进程。 经过一年半紧张建设,虽受汶川大地震灾害影响,但今年7月,长虹后端模组成功实现试生产。目前,等离子屏项目的土建全部结束,设备全部搬入厂房,前端膜的安装调试正在进行,最近已经开始前后端生产线联动试生产。 围绕着等离子屏生产,相应的产品开发工作已经结束,长虹将首批投放42英寸、50英寸高清和50英寸的全高清产品。测试的情况表明,长虹PDP屏技术性能指标高于目前市场上国外同行同类产品。从技术角度来说,长虹PDP屏项目已“胜利在望”。赵勇认为,接下来长虹PDP屏项目将过两个关,即量产“爬坡”关和成本关。若能顺利闯关,达到预期成本目标,长虹的PDP电视在成本上将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2007年初,业界对长虹投资等离子屏幕生产众说纷纭,而今天,在项目即将成功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佩服、赞美长虹人的勇气。 勇者无畏,智者无敌——大浪淘沙,敢为人先的长虹人告诉未来:即将完成从产业“承接”而“替代”的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