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日本《每日新闻》发表了题为《“中国资金”春节期间席卷日本列岛》的文章,报道了春节期间因中国游客大肆购买,马桶盖几乎断货的事件。一时间,中国游人全球扫货的话题又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有愤青者怒斥国人崇外心理,有乐观者喜看全球同贺中国节,也有人在这一片热闹之中,看出了中国制造业的窘境。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撰文表示,这一现象的产生说明“很多年来,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
市场换技术,权宜之计创造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发展经济,技术先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然而此时国家财政却不容乐观,据资料显示,1980年时,我国财政收支出现127.5亿元的赤字,贸易逆差为12.8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出现12.96亿美元的缺口。先进技术、设备引进费用让我国财政压力巨大。
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和企业为了开拓市场,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中国政府经济代表团访问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和比利时。访问期间,五国政界和工商界人士普遍表示,西欧愿意为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资金和设备,对中国的广阔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抱有极大的兴趣。基于此,影响了我国制造产业三十五年的“市场换技术”战略思想开始萌芽、成型。
从历史发展来看,这一战略本是权宜之计,用来缓解我国经济复兴发展的资金难题,然而在这一战略框架下,却形成了我国制造业的基本格局:汽车产业、民航产业、服装产业、快消品产业、家电产业、高铁产业等制造产业几乎都是从合资、合作、代工中学习集聚,逐步蜕化形成的民族产业集群。
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198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5154.3亿元,其中轻工业:47.2%,重工业:52.8%,到201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数据显示当年中国工业总产值3.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26%,成为全球头号制造大国。飞速发展的背后,“市场换技术”战略为中国制造业创造了一条“近路”,实现了弯道超越的可能。
“近路”被堵,中国制造业爆发远虑近忧
然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世界的门槛被铲平,市场不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传统的渠道建设模式已经被打破,我们用来换取技术的市场,似乎已经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
企业可以用电子商务这一低成本的方式迅速完成了全球市场的扩张,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迁徙运动。低端制造业向着劳动力更密集、更便宜的东南亚国家转移,高端制造业回归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发达国家,市场门槛被推平,成本优势不再,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这种忧虑已经成为现实。2014年底,诸多外资企业已经开始从中国撤资、关厂、转移。
“2014年12月,以代工业务为主的苏州联建科技、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宣布倒闭,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
“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宣布关门停产。”
“2015年1月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员工失业。”
“从事杂牌手机制造的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董事长高民自杀。”
“春节前夕,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公司表示这是总部“构造改革”的全球战略收缩性调整的需要,“终止解散”行为已向相关政府部门报备并得到批复。”
“2015年2月,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同时,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据传闻,此次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工厂裁员共计9000人。”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关注近期的产业新闻,不难发现,新春的喜气难掩制造业倒闭潮带来的恐慌。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发现,从国外企业获取技术已经不是钱或者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了。例如春节期间引起热议的日本马桶盖,它的专业名称叫做“坐便洁身器”,是日本人上一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并创新的产品,除了具有清洁功能外,还具有预防细菌感染、预防痔疮、呵护孕妇等方便之处。这种智能马桶盖在国内也并不新鲜,然而据资料显示,这一产品的核心部件国内外技术存在较大的差距,以至于产品使用寿命相差3-4倍之多。而日本企业更是无意向中国转让这些核心技术,甚至连产品都不打算在中国销售。好的产品,自然引得中国游人买断货,何须用技术换市场?
互联网救得了中国制造业吗?
与制造业的人心惶惶不同,近期互联网产业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时代”似乎成了每一个企业家嘴里常挂着的词,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商业帝国一时间风光无二,似乎中国的企业得互联网得天下,传统的制造企业也纷纷高举转型大旗,更多的是在互联网的疑云中茫然不知所措。
在沃顿商学院的全球论坛上,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宣布“去年裁掉1.6万员工,今年海尔还要大刀阔斧,裁掉1万名以中层干部为主的员工。”裁员的原因便是为了保住海尔的盈利能力,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近两年来万科的管理团队一路造访了阿里、腾讯、海尔、小米,试图寻找一个如何转型的答案。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也表示,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的整个颠覆是必然的,自己在面对一些新思维的同时,也没有年轻人那么快,或者一时理解不了,因此,柳传志打算投资移动互联网,再研究再学习。
然而,互联网思维真的能救得了中国制造业吗?
因互联网思维而一飞冲天的小米,似乎更能给我们以启示。2011年,雷军帅小米杀进手机这片红海,在3年的时间内就创造了将销售额从一年5亿元提升至半年300亿元的奇迹,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小米共销售了2611万部手机,同比增长271%,依然保持了超高的发展速度。
就是这个行业的颠覆者近期也遇到了不少麻烦事,中兴、华为催缴专利费、爱立信在印度起诉侵权,新德里法院禁令停止小米手机进口,手机专利战将小米推向了舆论的高峰。高举互联网精神的大旗一路高歌猛进的小米,最终被技术的软肋拖了后腿。
热销的马桶盖,揭开产能过剩的虚假面纱
以往与企业家的交流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市场不规范,你刚做个新产品立马就有人模仿”,或者“这个产业就是个夕阳产业,都做滥了,哪里有利润可言?”,要么“中国人就是爱扎堆,你干这个挣了钱,立马一群人都来做,产能很快就过剩了,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了”。
对比一下中国游客在海外扫货的清单,其中,一只马桶盖2000多元人民币,一只电吹风机700多元人民币,一只电饭煲3000多元人民币,相比较起国内同类产品,价格贵了几倍到十几倍。我们不难发现,没有所谓的产能过剩,没有所谓的红海市场,http://www.aihuau.com/也没有所谓的夕阳产业,有的只是产品创新能力和技术差距。打惯了价格战,习惯性用成本优势控制市场的中国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了用模仿替代创新,用跟随战略挤占市场,用低价格诱导消费者。一旦面对真正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时,却毫无竞争优势。
做马桶盖就是要让使用者舒服,做电饭煲就是要让饭好吃,做电吹风就是要让头发有型还健康,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消费需求,不需要玄之又玄的大数据,也不需要灵活颠覆的互联网精神就能知晓,中国企业,你们为何做不到?归根结底还是“抄近路”的思想仍在,踏踏实实积累技术的时日尚短。
不忘初心,中国制造业亟需回归“好产品”
春节期间,笔者家庭聚会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长辈家聚餐,发现招待客人的干果居然是“网红”品牌三只松鼠。于是引发一家人热议网络经济、电商发展,只有主人一语道破天机,她同时买了4、5种干果,比较下来,就是三只松鼠的最好吃。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无所谓B2B,C2C,B2C还是O2O、P2P,互联网就是交融资源、流通信息的渠道,好的产品才是那渠道中的水,如果脱离了这一制造业根本,再先进的互联网思维也都是一纸空谈。
即便是雷军本人,在总结小米模式时提出的第一点,依然是“小米极其强调真材实料,做好产品”。那日本马桶盖、吹风机、电饭煲,不也正是因为耐用、实用又好用,才打动了千万中国消费者的心,不惜跋山涉水去抢购一空吗?
年初的时候,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在中山大学做了题为《回归初心•再出发》的演讲,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更加亟需也许并不是什么互联网思维,并不是渠道创新、模式创新,而是回归初心,专注产品,做出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