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疯狂之后,2008年带给楼市更多的是变数。作为全国房地产龙头企业,但始终有着自己特立独行一面的绿地集团将秉承怎样的过冬策略?记者为此专访了该公司“掌门人”张玉良。 记者:楼市正面临深度调整期,在一片对“危机”的悲观声中,你怎么看待目前的房地产市场? 张玉良:其实最困难的时期即将过去。我认为最困难的是在今年年底,接下来楼市应该有一个3个月左右的底部,然后逐步面临好转。无论是从购房者的信心,还是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层面以及市场方向性选择的层面,都可以算是已经到了底部的临界点。 楼市“见底”的特征,我认为应该有这样几点:销量逐步回升、价格相对保持稳定。价格方面现在已端倪初现,但成交量要比目前至少增加20%~30%才能算是“见底”。 记者:绿地集团目前的现金流状况如何,近一段时间主要的融资渠道源于哪些?

张玉良:绿地目前项目市场销售还算相对乐观,资金面也较为良好。在融资收紧的情况下,我们有三分之一的资金是来自境外银行和信托等的支持。仅最近半个月,绿地就再将引入十几个亿的资金,内资银行在我们二三线城市项目的贷款上也给予了较大的授信额度。 用于维持企业经营现金流对绿地来说始终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利润。 记者:绿地在多元化的战略下,近年来还介入了能源、金融等行业,投资回报如何? 张玉良:绿地投资的都是热点行业,更是有成长前景的行业。比如煤炭等能源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也给了我们房地产业的主业一定程度上的支撑。 而选择进入金融业,比如参股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等一些城商行,是因为从国内经济现状来看,我们认为金融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作为一项产业进行投资,同时也会对房地产企业有促进作用。 绿地在这方面最新的动作是,投资的小额贷款公司12月即将正式开业,这一注册资本为3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是上海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 记者:绿地刚刚斥资7亿元接连在上海拿下总建筑面积约58.4万平方米的三幅地块,在拿地方面的策略是怎样的? 张玉良:绿地近年能取得一定的发展,概括来说就是坚持了这样的方向:做政府希望的事情,做市场需要的事情。按照政府导向做,就自然会有很大市场。 从拿地方面看也是一样,符合当前加快民生改善居住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建设与产业集聚等政策导向的项目就会受到政府和银行的支持。 记者:那么绿地又将如何安度这个行业的“冬天”? 张玉良:绿地将对房地产新项目进行合理定价,既按照政策导向,也促进销售速度。对在售项目则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性价比,进一步通过促销加速资金回笼。 绿地年底前还将有一批新项目陆续开工,但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项目将大力开建,而相对高档的住宅项目我们将选择性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