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经济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动因来分析经济活动中人们经济决策行为,解释、分析和预测经济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简言之,行为经济学研究通过建立现实的心理学基础,从而大大提高经济学对市场行为的解释力。
尽管行为经济学理论较为深奥复杂,但其基本原理又是常识性的。从行为经济学理论角度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必须从克服我们行为自身的三个基本认识入手。一是我们的许多行为自身反映的就是对于外界变化有一种内生的回避和恐慌的态度。这一现象可以用心理学家所发现的人们普遍存在的 “维持现状效应”加以解释。相关的心理学实验是这样,当参加实验的被试要求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进行估价的时候,研究者发现被试对于自己物品的估价往往会高于其他人给出的估价。更为有趣的是,当同一个被试被要求对于其他人所“拥有”的同一物品进行估价的时候,他对别人的同一物品的估价,要远远低于自己拥有该物品时给出的估价。这一实验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很多时候不愿意进行教育,不愿意启动变革,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现状”,有非常强的心理依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打破现状的很多改革在推动过程中会面临重重挑战与阻力。当然这一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增量改革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路径,因为心理学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中显示,如果他们必须在两个相对简单的物品(例如糖果棒与喝水杯)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他们往往不会愿意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如随机拿到糖果棒的人会觉得糖果棒更有价值,而随机拿到喝水杯的人会觉得喝水杯更有价值。这一实验结果说明双方都有“敝帚自珍”,不愿意和对方交换。但当心理学家把实验的对象变为两个相对复杂的物品,比如说个人电脑和手机,实验参与者考虑的维度就会增加,参与者就要学会在对多种维度进行权衡之后做出反应,参与者进行交易的积极性比之前对简单物品选择的积极性要大大增强。这个心理学实验说明在经济改革中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同时推进。二是人类有非常强烈的利用短期观察,推断长期发展趋势的倾向并表现出现过度自信或自卑。相关的心理学实验是这样,让事先观看篮球比赛(比分较高)的实验参与者和事先观看棒球比赛(比分较低)的实验参与者,对于一个未知的随机问题(如联合国有多少个成员国在非洲)进行估计,结果是前者给出高得多的估计。另外一个实验是那些观看了人们缓慢行走的视频的实验参与者,自己在实验“结束”之后,行走的步伐也会随着他们所观看的视频而放缓。这一实验说明人类行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http://www.aihuau.com/如人们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有一些金融行业无论是投资者、从业者还是监管者,也许会自信地认为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和制度比很多其他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制度安排更有优势,也更安全,因此产生盲目的自信,而不愿意下大力气,费大功夫,推动下一阶段的金融体制改革。三是人类常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而对他人的评价相对不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做经济决策时常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倾向。这里的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过高估计高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过低估计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第二,人们用于估计数值的置信区间过于狭窄而显得对相关数据分析的自信。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发现,无论是对个人的智商、情商、相貌、财富、考试成绩等事先不易界定问题人们普遍都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而对他人的评价相对不足,从而做出过度自信的评价。这一倾向在投资者的投资领域反映得尤为明显,如很多投资者常会对自己投资对象认为有充分的了解,也认为自己获得了准确的信息,因此积极地进行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的投资和交易。但结果往往是在投资过程中非但没能赚得钵满盆满,反而亏得溃不成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者对于自己的投资能力和信息的准确度,有着太过不切实际的自信和把握。上述现象并不只局限于中小投资者,而且在企业高官和机构投资者中也普遍存在。研究还发现就是政府的有些经济决策和决定,也存在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度自信行为的影响。而恰恰因为过度自信,政策制定者有时候会对自己的应对掌控能力估计过高,因而对于改革和变革的动力不足。当然由于人类决策心理与行为是多样化的,仅根据某一或某几种心理学实验来解释特定的市场现象是远远不够的。但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认识新常态下经济改革,一定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一样的启示,这可能是当下最重要的。今天无论是因为那种心理行为因素和特征,如果导致对经济改革的忽视和懈怠,都必须通过行为、政策、法律制度的方式给与纠偏和调整,与经济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风险和问题相比,由于过度自信而回避和拖延经济改革心态可能是新常态下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