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
第一章8226;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精妙解析】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它的具体形状,那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由道所生的常德的)“名”如果可以用文辞表述它的具体特征,那它就不是自然不变的“名”了。“无”它是天地的开始(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就是“无”的状况),因为有了它,天地才得以开始;而“有”,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有了它,万物才得以生成,所以“有”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天地的奥妙,(也就是“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寻找万物的踪迹;(也就是“德”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只不过是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而已,它们都是如此深远和飘忽。它们不是我们一般常讲的深远,而是不可想象的玄妙中的玄妙和深奥中的深奥,它们是天地万物开始和变化及奥妙的门户。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精妙说经】
此篇是老子的《道德经》的总领,《道德经》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讲“道”,下篇是讲“德”,这也是《道德经》的由来。“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德经》的核心问题,老子的“道”是从自然出发的哲学概念,主要指天道、地道和人道。这与《易经》中的天、地、人三才完全吻合,《道德经》其实也是《易经》哲学思想的延伸和扩展。老子所讲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世界的实体,二是万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老子的《道德经》的五千言是以“道”的平台上展开论述的。
老子的“德”是由“道”得出的一个符合万物特点及发展和变化规律的“顺道而行”的一个哲学方法论。《道德经》第一篇中的“名”其实就是描述“道”规律的“德”。所以第一篇中老子就直入主题,描述了“道”和“名”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说明了万物从无到有的发展规律的玄妙和要符合事物本源的顺道而为的哲学理念。http://www.aihuau.com/所以本篇可以说是《道德经》的导论,说明《道德经》就是讲“道”与由“道”而得出的“名”,也就是“德”关系的一篇哲学文章。老子认为事物本源的“道”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名”是深奥和飘忽的,是不可用言语形容的,万物兴衰完全出于自然,人类作为万物的一份子,只能自觉地效法这一精神。人类在宇宙中非常之渺小,所以应该安着自然赋予它的地位和属性去生活,而不应、也不可能违背自身特点去主宰它。这就是“无为”的根源。老子实际上是与中国哲学之源《易经》所论述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交相辉映,《易经》中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非常相吻合的哲学理念。老子巧妙的把“可道”的《周易》和“不可道”的自然有机的衔接了起来,可谓是对《周易》的延伸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