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和几位服装企业的老板聊天。席间,众人都对经济危机下惨淡的市场大吐苦水,不停叹息现在生意难做。“现在全国都在努力刺激国内需求,你们可以在国内市场上找到避风港吧?”我谨慎地插话。孰料,这却引发了更多抱怨,最终的结论是,“做国内市场并不会比做国外市场好多少”。 在他们提出的众多的理由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纺织服装是一个饱和竞争的行业,成千上万的国内企业以低价作为自己的生存法宝,这在国内市场竞争中表现得尤其残酷,有的企业甚至是以亏损的代价来获取市场的。而出口市场则相对有序,企业出口的利润率普遍高于内销。即使如此,一般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率也只有1%—3%。以如此的盈利能力来转战国内市场,“或许死得会更快。” 并且,纺织服装作为生活消费品生产行业,消费者对产品价格非常敏感,产品的可替代性也非常强。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消费者首先削减穿着方面的支出是非常普遍而正常的现象,欧美国家处于经济危机风暴眼中,所以其市场萎缩也表现得非常迅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以欧美市场为主的佛山纺织品出口已连续6个月下降,今年一季度更是同比下降17%。 这样的消费心理在国内同样适用,并且,国内消费者更加保守的消费习惯可能将进一步加大市场的萎缩效应。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内经济目前似乎对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在周边一片惨淡的经济形式下,国内经济走出了“独立行情”,并有可能成为首先回暖的经济体,这成为众多国内企业希望之所在。然而,作为国内消费者,尤其提振国内需求主体对象的农村消费者,服装消费的升级并不是其首要选择,家电、住房等消费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在经济紧张时,消费者将更加慎重地将钱花在“刀刃”上。对此,服装企业老板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身处危机中的纺织服装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目前,像安·东尼这样一批纺织服装企业在努力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多打算转战国内市场的企业还在产品质量、销售渠道方面投入巨大资源,为激烈的国内竞争放手一搏。这些措施都是危机下企业获得生存发展机会的途径。 但这些对佛山纺织企业的生存压力并不能起到长期改善的作用。佛山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绝大部分是贸易加工型企业,历史上由于紧邻港澳而获得先天的发展优势。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企业原来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步丧失,企业利润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不少企业甚至仅仅依靠吃国家的出口退税来维持利润,所以每次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的调整都引发巨大的关注和争议。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的欠缺,并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应变能力。 现在进行技术改造、狠抓产品质量、建立良好的销售渠道,这些措施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现代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因为经济危机而在这些方面狠下功夫只是补企业的历史欠账,并没有改变这些企业原来的盈利模式。经济危机过后,这些企业仍将回到原来的生存模式上。而饱和的市场竞争下,这样的生存模式将让企业只能继续维持微薄的利润,等下一次危机来临时,这些企业将仍然面临目前的难题。 从长远来看,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应该有三个发展方向:以自有品牌获得生存空间、以规模化生产获得市场份额和价格主导权、以特色产品攻占细分市场。而在这三种模式中,技术研发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根基,要做到这点,改变企业原来的生存模式就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