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东部、南部沿海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北部及西部地区,他们对一些有着良好产业基础,又拥有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的地方颇为青睐。而这些地区在承接转移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借机升级转型,已成为重中之重。日前,记者随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会长夏令敏一行到磁县童装基地调研。
特色产业打基础
磁县,位于河北的最南端,它在2006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加工名城”称号。
磁县的童装加工企业有214家,它们聚集在磁县童装商都里。这些小加工企业就像是一条商业街上的铺面一样一家挨着一家,非常密集。隆隆的机器声从每个“铺面”里传出来,整个商都又像一个大的加工厂。
在一家童装加工厂里,一进门便看见几个工人在熟练地熨烫和包装童装,不足30平方米的地方,各个角落都堆满了包装好的和正在包装的童装。往里走是样品间,挂着各种款式的童装供前来下单的客商们选择。样品间也是办公区,用来洽谈和办公。再往里走便是加工区,工人们就在这儿生产加工童装。“前店后厂”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商都里的加工企业都是生产、生活、销售三合一。“这主要和家庭式的管理模式有关。”磁县国际商会会长贺瑞田说,“大部分厂家都是以夫妻管理为主,雇用一些剪裁工、熨烫工和质检工,这些小厂的工人不多,最多的也只有六七十人。”
但是当地有一种很有特色的加工模式––分散加工。
在磁县童装商都里面,由于面积小,可供生产加工的地方有限,工厂基本上都是以质检、熨烫、包装、样品展示及日常的销售和办公为主,没有地方供更多的工人同时在这里加工。为了节省加工费,工厂就把机器和布料发放到乡下有服装加工技术和经验的农民手里,让他们在闲暇时加工童装,计件付工资,然后把加工好的服装拿回厂里进行质检、熨烫、染色、包装等,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
“小飞象”服饰的贺女士向我们介绍,他们家产的童装都是棉质的,面料主要是在石家庄购进,产品的设计都是由她自己和父亲完成。一般的产品过几个月就得更新,这时他们就去北京和南方一些大城市取经,看看最近的流行动向,然后买一些样品回来,吸取这些样品的长处再重新设计,这样自己的新款式就诞生了。
贺女士说:“我们这有着‘中国童装加工名城’称号,所以说磁县的名气已经传播出去了,很多经销商都是慕名而来,在这儿看样订货,这个称号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实惠。”
贺瑞田介绍说,磁县的童装产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到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正是着手童装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时候。
政府引导促升级
磁县童装城管委会副主任李海川介绍说,磁县商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规划建设的,规划出来后让商户自己建房,初衷就是为商户们提供一个交易的场所。后来,小商铺变成了小作坊,变成了加工生产童装的地方。
发展到现在,童装商都里面越来越密集,狭小的空间已经制约了当地童装的发展,而且生产、销售和生活混在一起。由于每家加工企业都有锅炉等易燃易爆物品,再加上厂家过度集中,管理有限,因此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把磁县的童装产业做大做强,磁县政府规划建设了磁县童装城,童装城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正在等待企业的入驻。李海川介绍说:“童装城包括纺织区、加工区、印染区、贸易区、服务区、生活区等六大区域,具备信息、研发、设计、生产、贸易、会展、结算、食宿、包装、运输十大功能,整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北方最大的童装加工贸易基地。”
李海川说,童装城的落成,将很好地改善目前磁县童装企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刚开始的几年,我们还会给童装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发展,把产业做大。”
夏令敏在磁县调研时说:“磁县的童装加工企业很有特色,也为磁县打下了很好的产业基础。”他认为,现在磁县的童装产业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最重要的还是当地政府的引导,童装城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过,童装城以后的发展定位还是要准确,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不能偏离服装加工这个重点。现在也是东部和南方的服装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时期,磁县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利用当地的产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磁县的技术及市场优势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夏令敏认为,磁县服装业要集合地区的优势资源,积极向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向发展。童装城要引进一些大的服装企业,这些大企业的作用不仅是提供就业岗位,更是通过童装城这个优质平台,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技术型劳力资源,传播行业的新理念,进而推动当地同行企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
现在,企业已经不仅仅是开工厂做制造,更需要关注物流和服务,这使得产业转移成功与否不能仅仅以制造业的概念来评判,更多的要从零售业、服务业的概念来思考。磁县童装城在规划建设时正是充分地考虑了这些因素,为当地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也为承接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