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装悄然上市,冬装、库存装促销战逐渐升级:去年标价219元的一件休闲衬衫,“跳楼价”为59元,相差近四倍。巨大的价格落差令消费者一头雾水:这件衬衫到底值多少钱?“明码标价”:标价与售价不统一
近日,市民柯女士到市区九二路一服装专卖店花175元买了一件短袖上衣。回家后,柯女士却发现该上衣吊牌上的标价是105元。面对讨说法的柯女士,服装店员工支支吾吾,坚称上衣售价原本就是175元,吊牌上的标价不准确。
“标价和售价为何相差如此大。”带着疑问,记者暗访了市区九二路、群英路、金相路等繁华路段的部分服装店,发现许多正在促销打折的换季服装,售价大大低于标价。在金相路一服装店门口的促销摊上,一件标价219元的休闲衬衫,仅售59元。记者在现场看到,如此“大降价”吸引了许多消费者前来挑选。高标价、低售价是销售策略
“服装销售业的水很深,做服装还得走品牌策略。”做过多年服装销售的吕先生揭秘,其实服装的标价和售价一般是出厂价的好几倍,但品牌服装商家需要分摊广告费、品牌代理费、门面装修费等额外支出,这就意味着要提高标价和销售量。于是标高价、低售价的销售模式应运而生。
很多市民都知道,一到节假日,各类换季库存促销活动接踵而至,消费者往往能以低价“淘”到高价服装。“现在服装店其实都在变相提高标价,又利用打折、买一送一等方式,让利消费者。”吕先生表示,此行为其实“换汤不换药”,商家所要销售的价格并没有因为促销、打折等方式而下降,相反,这种销售方式令消费者雾里看花,最终经受不住“低价”的诱惑乖乖掏钱。售价高于标价涉嫌价格欺诈。
据悉,明码标价原本是有利于消费者一目了然、货比三家,避免商家漫天要价,增加服装价格的透明度。然而如今高标价、低售价“蒙蔽”了消费者,成为商家打开销路的一种手段。这就出现了商家“跳楼价”、标价与售价不符的怪异现象,而消费者不明就里还以为捡了便宜货。
“售价高过标价,有价格欺诈之嫌。”从工商部门了解到,服装标价并未经过物价部门认定,没有法律效力。《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标价多少就要卖多少,如果商品的标价与售价不一致,出现商品售价高于标价的情况,不论商家有意还是无意,都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属于价格欺诈。”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对于商家低价销售等行为要“留个心眼”,莫掉入“打折”陷阱,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遇到不规范标价,应及时向物价部门或工商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