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化”系列报道之服饰业
巨大的库存已成为悬在生产商和渠道商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谁能把库存清掉,谁就获得了生存下来的机会。现金为王的时代,无论是三折、二折甚至一折,都有人在割肉甩卖,只要能把现货变成真金白银。
服饰行业的折扣仓模式从浅尝辄止到遍地开花,各式各样的网店雨后春笋般涌现,家电卖场的打折把戏也更加层出不穷……种种针对去库存化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这有力地证明了商业世界的辩证原理———有危便有机,谁能躲过危险,营造新商机,谁就掌握了市场的脉搏。
走在中山路上,一排长年销售打折服饰的店铺在“亏本甩卖、跳楼价”等常见的宣传词外,有不少还打出了“与时俱进”、“海啸价”等啼笑皆非的标语。
在这背后,是一组心酸的数字———据海关快报统计,2月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66.8亿美元,同比下降35.1%,环比下降56.2%.前2个月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19.1亿美元,同比下降14.5%.外贸紧缩,加上服装行业习以为常的库存问题,珠三角,乃至全国服装行业,囤积了较过去更为可观的出口尾货和库存。此时,一个响亮的口号出现了:消灭库存!一些专门针对降价清货的渠道模式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名牌折扣仓、超市卖场联手采购……
中国有3亿-5亿消费者想要购买中高档服装,但其中真正能购买的只有7000万人,名牌折扣服装将能够购买的人群进一步扩大,一个潜在的消费市场悄然出现。
10%-20%安全库存岌岌可危
在淘宝网键入“服装、库存”关键词,超过700条交易信息立即呈现在你面前,其中不乏“供应1元库存服装、外套、牛仔裤”等字样。这还只是面向零售群体的信息,在B2B电子商务网上贸易平台阿里巴巴上,这样的库存销售信息还有更多。
据服饰行业资深人士介绍,按照行业的正常运作,10%-20%的范围被视作安全库存,也就是说生产10000件衣服,其中有1000-2000件属于库存是家常便饭,这同时也在服装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内。不过随着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一方面出口遇阻,国外采购商毁单的情况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国内经销商开始谨慎出手,订货会上的采购意向有所减弱,直接导致提货量有所减少。“我们也是没办法。”一位国内某男装品牌上市公司的经销商向记者表示,主要是去年下半年的销售情况对信心造成了影响。“几年赚的钱,半年就可能亏个精光,我们不得不谨慎出手。”
这并非夸大其辞。
出口数字下滑,直接呈现的是订货量的减少。在金融海啸突然来袭的2008年,“毁单”使得大量已经生产出来的成品堆在了仓库中,不少企业的库存数字已经突破了20%的警戒线,亮起了红灯。
库存带来的麻烦,主要在于资金流受到影响,同时还有被占用的仓库资源。但是在服装行业内,库存是个颇为避讳的词,谁都不愿意将自己的问题暴露在阳光下,而这些问题又是无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此时,几种新的模式开始广受关注,“名牌折扣仓”、“超市卖场联手采购”,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消灭库存。
2006年,54岁的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组织了“中国超市联合采购交易联席会议”,作为内资超市联军的总部和联络平台,并成立了秘书处作为执行机构。在他的构想中,超市是地域性很强的生意,不同区域的超市之间,联合的愿望往往大过竞争的愿望。2008年4月,顾国建带领着70多家内地超市组成的队伍,开始寻找服装库存、统一购买,再由超市分销到经营所在地。
这种方式一开始并不叫好,因为上半年的中国,服装库存大都还在可控范围内,但到了12月,采购突然变得顺利———金融危机导致出口订单锐减,外贸工厂们急于抛出这些海外采购商拂袖而去留下的库存。据媒体报道,2008年12月25日,超市联军中的山东威海家家悦集团的齐鲁商城进行“36小时不打烊”活动。两天内,从东莞扫来的服装几乎销售一空,营业额达到700万元。
“我们几乎没怎么感觉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名牌折扣仓此时也亮出了他们的业绩。运作运东品牌服饰折扣连锁的运动服饰(广州)有限公司黄河向记者表示,自2005年创立专门收购、批发国内中高端男女装品牌的运东服饰,业务量不断扩大,加盟商更是超过了1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