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蝴蝶效应”未免发展得太过迅速,几乎是发生在瞬间的变化让人们对前景充满疑虑,信心不足时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是慌乱;二是退避。这两种反应是人们基于自身安全考虑的条件反射,但这些不良反应却是最容易犯错的,也是最容易错过良机的。 事实上,经济有繁荣就必然会有萧条,过热势必会导致迅速降温,有人已将此时期称为“速冻年代”。我们看到,纺织服装业名列在受伤最严重的行业中。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下,服装行业的利润空间直线下降,没有任何预警,这个“寒冬”已经来临。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还是多做“户外运动”健身?这个过于寒冷的“冬天”,你准备好了吗? 巴菲特有一句经典名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或许正好能运用到目前的服装企业身上。 那么服装企业该如何“贪婪”呢? 在萧条期更容易整合品牌 萧条经济下,人们更愿意到哪儿去购买服装? 时下,美国的名品折扣店异常火爆,在北京东四环上有一家特殊的购物卖场——“燕莎奥特莱斯(OUTLETS)”,里面售卖的是下架或过季的品牌服饰,奥特莱斯以“名牌+实惠”为经营理念,以名品和低廉的价格满足了喜好名牌的消费者的需求,拥有了一批忠实的拥趸者。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中国服装行业的加工数量、出口数量就不再增加了,行业已进入了全面的品牌竞争阶段。2007年,全国服装和纺织行业70%利润来源于内销市场;中国服装内销增长率15年来第一次超过外贸,外贸增长第一次低于上年,内销已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战场;2007年,中国服装行业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在盈利,有三分之二接近亏损,利润向大企业集中。 萧条时期也是服装品牌的一个整合期,人们降低了购买数量,但与此同时,消费者的购买也向品牌高度集中,对服饰品牌来说正是加强品牌建设的黄金期。 提升产品赶超对手 服装的本质是时尚。当年皮尔8226;卡丹穿着一件长款风衣出现在北京大街上时,尾随了一群身着蓝、绿两色制服的中国人,时尚第一次走近中国的老百姓。服装的变革从款式开始,最具代表性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喇叭裤,这种最受争议的服装,最终被人们接受,成了风行一时的主流裤型。直到后来出现的蝙蝠衫、萝卜裤、健美裤……脱下束缚个性的制服,人们渐渐开始追求一种个性化的着装体验。服装的款式也越趋多样化,款式更新换代的频次越来越快,这种变化面对的是日趋细分化的市场,追求独特个性表达的消费者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服装,以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款式的更新速度也决定着服装品牌被淘汰的速度。 以ZARA为例,ZARA每年有超过12000款的服装上架,而这些也是在近40000款的设计中挑选而出的。2008年,ZARA终于以自己“多款少量”的快速反应首次超越自己的老竞争对手GAP,坐上快时尚的头把交椅。
![中国服装业:不妨在萧条期“贪婪”一把](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591537475435.jpeg)
由此可见,以提升产品来占领市场还大有空间,国内服企不妨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巧妙虏获消费者“芳心” 内曼马库斯是最受美国服装消费者青睐的高档服装连锁店之一。内曼马库斯的观点是,成功的买卖与糟糕的买卖区别在于:如果你卖的东西超过了顾客的购买力,那么你做了一笔糟糕的买卖;如果你没有卖给他与他相称的足够好的东西的话,那么你也做了一笔糟糕的买卖。比如将价值7500美元的钻石卖给了能支付2.25万美元的顾客,此为糟糕的买卖。 一次,内曼马库斯董事长亲自接待一位有意购买一件貂皮外套的女顾客。“既然没有任何销售货员在场,您为何不把给他们的销售佣金作为优惠让给我呢?”女顾客问道。“您已经受到了优惠,因为本店工资最高的‘销售人员’正在专心致志地为您服务,这个人比任何地区的人更懂得皮草方面的学问,因此您是不会多浪费一美分在这件衣物上。不管是您还是其它人都不可能以低于它的标价买走这件衣服。”这个零售业的巨头从话术和细节开始,一点点地“虏获”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也顺利“虏获”他们的美元。 没有卖不掉的产品,只是我们没有把适合的产品推荐给顾客,没有把握顾客,打动顾客。除了吃透产品、掌握服装的搭配知识,一个专业的销售顾问还要研究不同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并有针对不同的顾客,不同的销售阶段进行推销的正确话术研究。话术是服装销售必须研究的一门学问,关注购买者的同时,不要忽视购买者身边的人,因为他们对购买者的购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品牌是由消费者对这个品牌所有的印象累积而成的,包括产品的款式、广告的诉求、卖场的氛围以及导购员的语气等。萧条时期是服装品牌扎实练功打基础的黄金期,也是品牌赶超竞争对手的最佳时期,现代社会发展竞争的核心是行动速度,在你的迟疑间,可能已千帆尽过了。所以,要保持应有的“贪婪”,春天只属于不断行动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