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不少店面和商场都纷纷挂出商品打折的广告。“季末清仓” 、“ 亏本甩卖” 、“ 跳楼价”……其花样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即使一些“名牌” 店,也打出了“5——8 折” ,有的甚至“2折起” 的广告。商家疯狂打折的背后,到底谁受益?到底有几分真实?记者近日进行了相关走访。 市民:买“ 打折商品” 划得来 “ 我觉得,买打折商品很划算,你看嘛,我这双达芙妮的凉鞋,我姐早买两个月,价格200 多元,我现在只花100 多元,多划算!” 家住教师新村的潘红女士试穿着打折后的新鞋,满脸堆着笑容,好像捡了个“大便宜”。 记者在新世纪商都看到,几个收银台前等待付账的顾客排起了队伍。正在挑选时尚衣物的王娟告诉记者,平时并不怎么喜欢逛街,但现在商家几乎都在搞打折活动,所以她现在经常和伙伴一起逛街。王小姐说,趁着商家都在换季打折,她抽时间出来遛达,“ 说不准,就会 淘 到价廉物美的好东西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怀有王小姐这样想法的市民还真不少。他们觉得,同样的牌子,同样的商品,就是因为上市的早迟导致价格上巨大的悬殊。“ 我这条裙子,才买一个多月,花了近700 元,昨天我的同事也去买了一条,才300 元不到,真是气死我了。” 在机关上班的小婷嘟着嘴,愤愤不平地说。她决定,以后看中的衣服,也要等到打折时才“出手”。 商家:商品打折,促销良策 “商品打折,是商家惯用促销手段,譬如服装,过时快,易淘汰,今年不卖完,积压到明年,就成了问题。” 渝发隆商场总经理告诉记者。商家有时面临资金缺乏,也会通过商品打折薄利多销,来加大资金流转。
![谨慎驾驶的三原则 顾客须谨慎“打折”陷阱](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593370624498.jpeg)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商品在首次上市的时候,还是很赚了一笔,轮到后面,只有及时抽本出来,所以采用打折价。 在开州大道一品牌鞋店里,店老板指着柜上的凉鞋说,这些凉鞋每年都会流行不同的款式,今年的款式留到明年销售,就很不合拍,“我们尽量做到清仓,卖出当年的商品,哪怕不赚钱,只要能保本就行”。店老板谈着她的生意经。 调查:打折背后,虚虚实实 “ 我才不相信啥子打折,把原价标得老高,然后给你少一大截,自以为捡了便宜。其实,商家是摸透了顾客的心理。” 家住春天花园的冯英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她在万州某商场买了一件打折的貂皮大衣,原价5980元,看着惊喜的“2折” 价,激动不已的冯女士花了1200元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她的同事也有一件款式一模一样的大衣,刚上市时买成5000多元。结果,拿回来一比较,冯女士买的根本不是貂皮,而是兔毛。后来,一位业内人士说,她这件衣服,进价不超过800 元。气得冯女士遭不住,因为商场明白写着:“打折商品,恕不退货”。 “只有错买,没有错卖,商家绝不会做亏本买卖,他们永远是赢家。” 商委的工作人员说,当新产品上市时,由于市场上没有同类同质同品牌的商品比较,其销售价格定得很高,利润有时能够达到五六倍,满足了一些顾客的消费需求。而一旦该产品被其他产品赶上或超过,新产品被替代或模仿,其价格才趋向于本身的市场价值。 “ 商品的定价水太深了,正所谓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一位顾客说。 “商家标出的价格确实存在虚高现象。” 多年从事服装生意的陈莲女士告诉记者。她说,一些比较知名的品牌专卖店的价格策略是全国统一或区域统一的,商家对价格的可操纵性不大,但有的服装品牌却不然。比如在一些服装的标签上可以看到“全国统一价” 、“建议零售价” 等字样,但这些价格不一定是真正的” 实价” ,有的甚至高得离谱,差价甚至高达数百。在这个基础上打折,也许1 折,商家都还要赚钱。 消协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打折商品时,应保持理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标示天价的服装,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注意比较、识别,不能茫然跟随“ 打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