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闲,重读了一本书,是史玉柱的《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至上市以来,这本书就受到了热捧,当然,也有批判之音,有争议未必不是好事,有思考也是理所当然。我倒感觉这本书倒很有特点,在章节上是由编辑整理而成,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大白话,平实得如一杯白开水,按咨询行业官方的说法,应是属于“巷里俚语”,里面的不少言语应当是史玉柱的“原话”,用大白话讲营销在国内还不多有,在国人著的营销咨询类书籍中,还有一人的言语很有特点,就是叶茂中,“这厮”的文笔颇佳,惯用纪实手法,勾勒描写案例过程独有一帜,读起来是跌宕起伏,令人神往,我个人认为是实为珍贵。
史玉柱在《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书中总结和剖析了一些个人心得,虽然从时代角度看来,有一些策略是有些过时,但是,我却不这么理解,所谓外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神”和“意”是读书人应得的的三味。当然,我也拜读了国内很多咨询前辈的专著,有的出了一本又一本,除了少数人之外,一些大才们的书籍很有知识感,引用了很多全球性的案例,大量的工具矩阵,表格公式,有些还挟杂有很多的外文,老实话,我看不懂。无独有偶,前日我读到了品牌专家李光斗先生的一篇杂话:《别和史玉柱学营销》,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别和史玉柱学营销,认为史玉柱多年前摸着石头趟出来的营销门道是否能引领今天的我们继续创造营销传奇,值得反思。
很显然这是草根阶层与学院派的的区别。当前的市场是需要史玉柱多一些还是李光斗多一些?史玉柱是一个典型的草根,李光斗可是商学院的典型代表,一个是在逆境中的疯狂生长,一切以“我要活着”为目的,另一个是遵循品牌系统,高屋建瓴,俨然章法有序。那么,在商言商,我们从业者又该如何判断呢?我的观点很鲜明,正如本文标题一样:少和李光斗学理论,多和史玉柱学营销。在当前,我认为草根文化更接地气,当前的中国,多一点血性不好吗?“实干”比“理论”更重要。
营销体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使是经历30年市场化进程的今天,我们的很多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活不过去3年5载的企业是比比皆是。即使一些自认为活得很好的企业也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因为这些企业是因为垄断了某种资源而暴富,有的企业是跟风而投,多元化投资,只有短期利益而没有长远战略。有的企业只是完成了某一阶段的财富积累,在待“电池耗尽”而已。正因为市场区域的差异化,乱拳打死老师傅,一战成名的营销案例不是没有可能。当然,我不是否认专业咨询服务的重要性,套用一句话说,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具有实战精神的营销策略永不过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咨询服务和营销大师们谁都绕不过去的基本法则。看到很多大企业都请咨询顾问公司做诊断和战略梳理,如乐百氏请了麦肯锡,红桃K请了罗兰,据说娃哈哈从不请第三方的咨询公司,http://www.aihuau.com/因为宗庆后认为:我一年有200天都在市场上,有谁会比我更了解娃哈哈?查钢在这里不是说咨询公司不重要,知行策划顾问机构也是一家很不错的本土化咨询。任何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专业的咨询公司来“把脉“,国外财团的三大外脑“财务顾问”“法律顾问”“公关顾问”同样重要。只是现在国内的咨询行业有一些混乱的,其中鱼龙混杂不泛有一些“伪专家”,理论是越来越高,光环是越来越大,这样很不好,咨询案例中经常涉及到一些品牌、体系、传播、战略,诠释的PPT是越做越漂亮,咨询工具像工程图一样复杂,理论水平是越来越高,对未来市场的预测是越来越高调,学院派的气息越来越浓,大师们一个个都是某理论的创始人,某领域的专家,有的还是客座教授。从咨询的角度说,这不过是一种公关传播的手段。咨询服务行业是为企业服务的,理论再好,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是一张废纸,没有当过士兵的将军称不上身经百战。不要说别人的广告恶俗,不要谈“拿来主义”有什么不好,猪圈上刷广告又不违法。谁规定品牌的代言人不能用卡通?谁规定创新就必须像阳春白雪?谁又能保证采用高大上的品牌策略产品就能一直“红”下去?,功利也好,市场规范也好,“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永远不会过去,法律永远在不断完善,因为社会的问题总是不断出现。诺基亚曾经横扫全球,不也沉沙折戟?因为,市场是公平的,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当下的市场,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的成长还没有“脱贫”,企业的成功首先是要取决于企业领导人本身,咨询服务只能是作为辅助工具为企业锦上添花,起到关键的“催化作用”,帮助企业梳理各种体系脉络。优秀的咨询案例是在企业诊断的关键节点给予正确的“点金”。做好自己,回归本心 。我认为史玉柱式的营销在很长时间内,还必将是很多企业学习的心得。一辆在山区行驶的汽车,即使是宝马,速度也比不上一辆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