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蜂产品热已经过去,2010年11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连续两次节目专题曝光了蜂蜜的造假事件,令全国轰动。然而蜂产品从来都不曾走远。
谈及蜂产品,蜂蜜、蜂花粉,蜂王浆我们并不陌生,蜂产品也从未离开我们,作为大自然的恩赐,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健康营养成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保健品。蜂产品的珍贵我们可见于《舌尖上的中国》,文献中有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礼记》、《内经》、《黄帝内经》,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可以说蜂产品贯穿整个中华史。但是仅在行业内对它有些了解,消费者为什么总是对蜂产品有常识却无知识?
从大环境看,这几年国内外市场对蜂产品的需求量将稳步增长,随着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利用,并不断向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方向发展,蜂花粉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如SOD、核酸、牛磺酸等,市场需求量上升,以花粉为原料制成的化妆品,成为当今花粉深加工的一个发展方向。蜂蜜畅销不衰,国内外市场供求缺口逐年加大,蜂胶药用价值很高,应用范围广泛,是全球大型制药集团开发治疗咽喉炎、预防感冒重要药物的原料,针对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的蜂胶制品和复合蜂胶制品将成为开发的重点,蜂王浆营养价值高,产量少,蜂房是中药材市场上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中药品种之一,蜂蛹也成为医药、保健企业开发的重点。蜂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养蜂经济效益呈上升趋势。
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蜂行业好像还纠结于上个世纪的“地大物博”,殊不知,这已经不是优势,而是劣势,至今蜂行业还属于初级的农产品阶段,而并未形成完善的蜂产品产业链,虽然从客观上看从业人员过百万,但都属于蜂农阶段,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原武汉市蜂业协会理事,知行策划营销顾问资深营销策划人查钢先生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养蜂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蜂产品原料工厂”,然而在国内被视为“落后、原始、不珍惜”的蜂产品,墙内开花墙外香,国人的消费观念上国内的消费环境令人堪忧。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社会的关注度不高,协会号召力有限养蜂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链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但是作为整个行业的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总值在食品行业中所占比重小。养蜂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产业。养蜂业不与种植业争土地和肥料,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更不会污染环境。因此,完全可以说养蜂是一项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生态产业。然而,正在因为生态和自然,使蜂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和科学普及研究远远滞后。上层建筑决定发展高度,由中国蜂产品协会主导包括由从事养蜂生产、蜂产品加工、经营、外贸、科研、教学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全国蜂产品企业只是半官方组织,中国蜂产品协会的公认力能有我大?其权威性和领导力只是一种商会性质。何况这种形式又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全国知名蜂企业都是协会的领导成员。即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即是标准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谁指导谁?谁约束谁?2005年,国家出台了《蜂蜜》强制性标准,2008年,又进行了修订完善。2010年12月29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应该说是我们国家建国以来,第一部针对养蜂业的发展由主力行业主管部门也就是农业部单独为养蜂业制定的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养蜂业进一步的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内容主要涵盖了6个大的方面:第一个蜂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15年末要力争达到蜂群量达到1000万群,其中西蜂要达到650万群、中峰达到350万群、蜂蜜的产量力争达到50万吨。第二个,在养蜂的生产方式转变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内容到2015年末,我们现在规模化养蜂产业人均年饲养100群的蜜蜂规模化养殖场,由目前不足25%提高到50%。另外养蜂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蜜蜂规范化饲养标准得到广泛推行,危害蜜蜂健康的重大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三,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也是现在众人所关心的,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也是到2015年,使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得到普及,形成一批专业化的蜜蜂授粉专业化蜂场,初步实现蜜蜂授粉产业化的运营。第四主要指的是蜜蜂资源保护和种蜂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内容是说我们的优质种蜂供储量从目前2万只增加到4万只。第五就是蜂产品质量安全要得到大幅度提高。要求所有的养蜂场要填写养蜂档案和养蜂日志兽(蜂)药等投入品,使用要相当地规范,蜂产品的质量追溯制度得到建立,蜂产品质量评价检测标准体系得到完善,蜂产品符合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最后主要是蜂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到2015年希望有60%以上的蜂农加入养蜂专业生产合作社。综上所述,这个规划相当的粗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在为了解决蜂行业的生存问题而努力。技术创新力量薄弱各国均有蜂产品以及养蜂机具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标准,发达国家对此要求更高,不断制订新的技术标准以保证和提高蜂产品质量,尤其是在农药残留和抗生素残留问题上将提出更加苛刻的技术标准。而我们一直纠结于地域的大而全,却在技术和标准上无法突破,目前我们蜂蜜产品的科技研发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缺乏创新,从总体上看,蜂蜜产品的附加值还没有突破性提高。产业化远远没有形成。加上对于蜂产品市场的管理监管不足,市场并未按此国标受到有效监督管,更不必说强制执行。蜂产业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重视,以日本为例,日本从事蜂产品研究的蜂产品社团及企业约占15%;大学约占30%,东京农业大学、玉川大学、静冈县立大学堪称佼佼者:科研机构约占15%;医疗机构等约占40%。大学、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的参与率约占到85%。从事蜂产品研究的专家、学者60%以上是教授、博士,不能不说这是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他们依托于大学、科研和医疗机构对蜂产品进行了长期、广泛的研究,相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蜂产品生产小国来说,这无疑是一支庞大的、有实力的科研队伍。在资金投入方面我们无法全面了解,但日本蜂胶协议会仅投入到蜂胶动能性动物试验的资金就达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00万元),由此可见一斑。相比之下,我国行业内的大型企业以基础加工和原料出口为主,自身具有科技研发能力且与科研机构横向合作的并不多,这种技术创新投入力量不仅限于蜂行业,也表现在整个市场创新意识上,据调查,国内保健食品行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年产值的1%,且这些费用还多用于产品的申报,这与保健食品行业的超强竞争性和产品的差异化不能匹配。80%的保健食品企业认为保健食品不需要科技含量,60%的企业认为产品的功效不是最重要的,广告概念提升才是产品成功的关键。保健食品行业创新技术投入不足,产业缺乏发展动力。这种状况在蜂产品行业表现的也很突出。行业散乱,群蜂无首由于蜂产品加工业准入门槛低,所以上千家企业都挤在这一行,由于蜂产品企业散而小,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凤毛麟角;虽说有品牌但都不强势,全国性品牌稀少,绝大多数品牌散落在区域市场,缺乏行业老大;行业标准不健全,伪劣产品不断出现,竞争混乱。http://www.aihuau.com/资深营销策划人查钢先生特别指出,并不是行业没有老大,问题是行业中的老大的生存状况也是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受经营战略制约和农业扶持政策的影响,自身力量并不强大,老大偏于一隅,自然也带动不了行业的整合和联盟。加上老字号的品牌价值有限,评比的所谓全国十大知名蜂产品品牌都未能走出地域市场,蜂行业处于“战国时代”的各自为政还将会出现长期存在。蜂行业的自然“双刃剑”一直以来,我国的养蜂业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环境的污染、资源的减少、农药的滥用,养蜂业正在萎缩。一方面环境污染的显效,另一方面行业的抱团取暖意识缺乏,蜂行业形成了逆水退行,越退越远的无奈困境。天生的“产能”劣势使蜂行业无法规模化,蜂行业是“靠天吃饭”,在农产品中,是唯一不能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业的产品。遇到蜂业灾年,全国蜂蜜歉收。严重损害了广大蜂农的利益,使许多蜂农无奈弃蜂改行。养蜂是一项技术性较强,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据2011年调查统计,我国一线养蜂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已上升到48.7岁,其中50岁以上人员近一半。30岁以下的养蜂人员不足5%。养蜂事业面临着严重的后继乏人局面。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养蜂业的发展。假冒伪劣产品在影响养蜂人的收入,对养蜂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养蜂人比较艰辛。“远离城市、条件艰苦、相对闭塞且收入难以保证”是养蜂队伍后继乏人的根本原因。天时不待,地利不佳,唯有人和创新突破,蜂市场的逐梦者需要同行人!(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