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略理论的重新探讨 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探讨(二)



  二、服装专业市场驱动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从最初的前店后厂逐步发展而来,依托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从而带动区域服装加工制造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如广州白马、杭州四季青等。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

  安徽真正意义上的一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始于2004年10月安徽白马服装城的开业,由于安徽白马前期运作的极大成功,在丰厚的商业地产利润刺激下,安徽服装专业市场在资本的驱动下迅速发展。目前火车站站前路1000米的地段汇集了包括安徽白马在内的七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到2008年底,安徽服饰第一街营业总面积将达38万平方米,经营品牌3500个。安徽服装专业市场从无到有,从缺乏到过剩仅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目前以安徽省服装商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也正是试图沿着“优先发展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这一总体思路来引领安徽服装行业发展。但是这一发展思路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市场自身健康发展的问题。

  从外部因素来讲,安徽周边已经存在一些大型成熟专业市场,如杭州四季青、常熟招商城、乃至武汉广州,这些专业市场对安徽仍然存在很强的辐射力;从内部因素来看,安徽本地大量的服装专业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建设起来,事实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合肥区域经济自身辐射力的有限,再加之目前各专业市场定位的雷同,内外部因素都决定了短期内市场面积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重复性的建设,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各专业市场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恶性竞争,这为各个市场的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其次是单纯发展专业市场,难以和生产型企业形成有效对接,市场与工厂间形成两层皮的关系,各自独立发展难以形成合力。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有一个历史规律:市场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市场的起步带动了产业的集聚,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市场功能的提升,市场功能的提升为产业升级又创造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围绕着专业市场的常常是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专业市场则成为产业集群的孵化场。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十年前的发展模式能否在今天的安徽依然有效,却有待商榷。

  中国现有的专业市场依托型服装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以专业市场为依托而发展起来,这与我国服装业发展历史背景有关。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整个国内服装市场尚处在品牌化运作初期,现有的很多优势服装品牌相当一部分都是从最初的批发经营开始做起来的,随着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升级和竞争的不断加剧,部分服装企业从原来的批发式经营逐步转变为品牌化运作,形成了大部分现有的品牌。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当时的服装专业市场在带动服装产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时过境迁,目前我国的服装行业早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甚至已经进入了资本化运作的高级阶段,并且伴随着入世以后国外品牌的大举进入,国内服装市场品牌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此外,商场、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连锁超市、特许加盟店、连锁专卖店、电子商务等各种服装营销渠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现代品牌运作对于专业市场的依赖性也大为降低。现阶段品牌,尤其是中高端定位的品牌,其运作已经可以完全可以独立于专业市场之外。

  市场与产业互动模式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一些新进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市场与产业的两个层面的之间,需要有本地品牌这个层面来进行衔接。现有的国内成熟的专业市场拉动型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批量的本地品牌,最终实现了市场、品牌和产业三层面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尽管目前全国很多服装专业市场在功能上已经进行了非常大的拓展,从过去传统商品的具体交易转向商品的展示、品牌的展示、采购的中心、技术研发的中心、物流的中心以及接受国际订单的中心,这样一种市场功能的拓展,但是它背后还有要依赖很大的产业集群的支撑。现阶段单纯依靠市场来拉动工厂,已经难以凑效,事实上安徽本土品牌的建设已经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节点。

  为加快本土品牌建设,目前安徽也做出了种种努力。比如在建中的中国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得到了沿海服装企业的热切关注。这是一个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导,集科研设计、高级人才教育、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专业产业园。园内将设立服装设计中心,服装培训学校,计划入园企业将达到200多家。届时产业基地将集聚上下游服装生产及配套企业,有效完善安徽服装的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舞台正在建设中。然而,建设一个品牌显然要比建设一个标准化厂房艰难得多,安徽本土品牌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现代服装品牌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

  安徽既是能源大省、服装原材料大省,也是一个拥有6800万消费人口的市场大省,同时,安徽也是服装人才大省。安徽在外打工人员超过1000万人,在沿海服装企业中,接近30%的服装工人是安徽人,在长三角有几十万安徽人从事服装行业,相当一部分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大约有10万高素质的安徽籍服装职业经理人活跃在省外各服装企业。此外,本省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和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东方巴黎服装专修学院、合肥服装学校等一批开设了服装本专科及职业教育的大中专院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服装专业人才。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本省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最终却选择了“孔雀东南飞”,由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本地人才都留不住,就更不用说去吸引外地优秀人才了。人才流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安徽本地服装产学研之间的配合也没有实际的提高。产学研的相互严重分离,造成了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学研究机构很多时候不需要进行营利的创造,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科研院校的功能和优势不了解。在这方面安徽相关行业协会和管理部门可以学习台湾的一些做法。当年的台湾在将研究院校和企业进行挂钩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中间的层次,他们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方面的衔接,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而中国现在在这个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科研机构里研究的大量的成果和剩余智力资源,有很多不能直接转化成为生产力,但还有部分的研究与市场脱轨,缺乏时代价值。本地资源的利用尚且如此,对外部资源的利用也就可见一斑了。

  安徽服装的发展必须以集群化发展为大方向,安徽服装不缺资源,缺的是对资源的高效整合。

  二、服装专业市场驱动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从最初的前店后厂逐步发展而来,依托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从而带动区域服装加工制造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如广州白马、杭州四季青等。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

  安徽真正意义上的一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始于2004年10月安徽白马服装城的开业,由于安徽白马前期运作的极大成功,在丰厚的商业地产利润刺激下,安徽服装专业市场在资本的驱动下迅速发展。目前火车站站前路1000米的地段汇集了包括安徽白马在内的七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到2008年底,安徽服饰第一街营业总面积将达38万平方米,经营品牌3500个。安徽服装专业市场从无到有,从缺乏到过剩仅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目前以安徽省服装商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也正是试图沿着“优先发展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这一总体思路来引领安徽服装行业发展。但是这一发展思路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市场自身健康发展的问题。

  从外部因素来讲,安徽周边已经存在一些大型成熟专业市场,如杭州四季青、常熟招商城、乃至武汉广州,这些专业市场对安徽仍然存在很强的辐射力;从内部因素来看,安徽本地大量的服装专业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建设起来,事实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合肥区域经济自身辐射力的有限,再加之目前各专业市场定位的雷同,内外部因素都决定了短期内市场面积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重复性的建设,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各专业市场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恶性竞争,这为各个市场的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其次是单纯发展专业市场,难以和生产型企业形成有效对接,市场与工厂间形成两层皮的关系,各自独立发展难以形成合力。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有一个历史规律:市场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市场的起步带动了产业的集聚,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市场功能的提升,市场功能的提升为产业升级又创造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围绕着专业市场的常常是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专业市场则成为产业集群的孵化场。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十年前的发展模式能否在今天的安徽依然有效,却有待商榷。

  中国现有的专业市场依托型服装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以专业市场为依托而发展起来,这与我国服装业发展历史背景有关。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整个国内服装市场尚处在品牌化运作初期,现有的很多优势服装品牌相当一部分都是从最初的批发经营开始做起来的,随着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升级和竞争的不断加剧,部分服装企业从原来的批发式经营逐步转变为品牌化运作,形成了大部分现有的品牌。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当时的服装专业市场在带动服装产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时过境迁,目前我国的服装行业早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甚至已经进入了资本化运作的高级阶段,并且伴随着入世以后国外品牌的大举进入,国内服装市场品牌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此外,商场、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连锁超市、特许加盟店、连锁专卖店、电子商务等各种服装营销渠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现代品牌运作对于专业市场的依赖性也大为降低。现阶段品牌,尤其是中高端定位的品牌,其运作已经可以完全可以独立于专业市场之外。

  市场与产业互动模式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一些新进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市场与产业的两个层面的之间,需要有本地品牌这个层面来进行衔接。现有的国内成熟的专业市场拉动型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批量的本地品牌,最终实现了市场、品牌和产业三层面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尽管目前全国很多服装专业市场在功能上已经进行了非常大的拓展,从过去传统商品的具体交易转向商品的展示、品牌的展示、采购的中心、技术研发的中心、物流的中心以及接受国际订单的中心,这样一种市场功能的拓展,但是它背后还有要依赖很大的产业集群的支撑。现阶段单纯依靠市场来拉动工厂,已经难以凑效,事实上安徽本土品牌的建设已经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节点。

  为加快本土品牌建设,目前安徽也做出了种种努力。比如在建中的中国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得到了沿海服装企业的热切关注。这是一个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导,集科研设计、高级人才教育、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专业产业园。园内将设立服装设计中心,服装培训学校,计划入园企业将达到200多家。届时产业基地将集聚上下游服装生产及配套企业,有效完善安徽服装的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舞台正在建设中。然而,建设一个品牌显然要比建设一个标准化厂房艰难得多,安徽本土品牌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现代服装品牌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

  安徽既是能源大省、服装原材料大省,也是一个拥有6800万消费人口的市场大省,同时,安徽也是服装人才大省。安徽在外打工人员超过1000万人,在沿海服装企业中,接近30%的服装工人是安徽人,在长三角有几十万安徽人从事服装行业,相当一部分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大约有10万高素质的安徽籍服装职业经理人活跃在省外各服装企业。此外,本省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和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东方巴黎服装专修学院、合肥服装学校等一批开设了服装本专科及职业教育的大中专院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服装专业人才。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本省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最终却选择了“孔雀东南飞”,由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本地人才都留不住,就更不用说去吸引外地优秀人才了。人才流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安徽本地服装产学研之间的配合也没有实际的提高。产学研的相互严重分离,造成了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学研究机构很多时候不需要进行营利的创造,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科研院校的功能和优势不了解。在这方面安徽相关行业协会和管理部门可以学习台湾的一些做法。当年的台湾在将研究院校和企业进行挂钩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中间的层次,他们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方面的衔接,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而中国现在在这个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科研机构里研究的大量的成果和剩余智力资源,有很多不能直接转化成为生产力,但还有部分的研究与市场脱轨,缺乏时代价值。本地资源的利用尚且如此,对外部资源的利用也就可见一斑了。

  安徽服装的发展必须以集群化发展为大方向,安徽服装不缺资源,缺的是对资源的高效整合。

  二、服装专业市场驱动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从最初的前店后厂逐步发展而来,依托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从而带动区域服装加工制造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如广州白马、杭州四季青等。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

  安徽真正意义上的一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始于2004年10月安徽白马服装城的开业,由于安徽白马前期运作的极大成功,在丰厚的商业地产利润刺激下,安徽服装专业市场在资本的驱动下迅速发展。目前火车站站前路1000米的地段汇集了包括安徽白马在内的七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到2008年底,安徽服饰第一街营业总面积将达38万平方米,经营品牌3500个。安徽服装专业市场从无到有,从缺乏到过剩仅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目前以安徽省服装商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也正是试图沿着“优先发展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这一总体思路来引领安徽服装行业发展。但是这一发展思路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市场自身健康发展的问题。

  从外部因素来讲,安徽周边已经存在一些大型成熟专业市场,如杭州四季青、常熟招商城、乃至武汉广州,这些专业市场对安徽仍然存在很强的辐射力;从内部因素来看,安徽本地大量的服装专业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建设起来,事实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合肥区域经济自身辐射力的有限,再加之目前各专业市场定位的雷同,内外部因素都决定了短期内市场面积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重复性的建设,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各专业市场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恶性竞争,这为各个市场的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其次是单纯发展专业市场,难以和生产型企业形成有效对接,市场与工厂间形成两层皮的关系,各自独立发展难以形成合力。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有一个历史规律:市场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市场的起步带动了产业的集聚,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市场功能的提升,市场功能的提升为产业升级又创造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围绕着专业市场的常常是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专业市场则成为产业集群的孵化场。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十年前的发展模式能否在今天的安徽依然有效,却有待商榷。

  中国现有的专业市场依托型服装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以专业市场为依托而发展起来,这与我国服装业发展历史背景有关。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整个国内服装市场尚处在品牌化运作初期,现有的很多优势服装品牌相当一部分都是从最初的批发经营开始做起来的,随着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升级和竞争的不断加剧,部分服装企业从原来的批发式经营逐步转变为品牌化运作,形成了大部分现有的品牌。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当时的服装专业市场在带动服装产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时过境迁,目前我国的服装行业早已进入品牌竞争阶段,甚至已经进入了资本化运作的高级阶段,并且伴随着入世以后国外品牌的大举进入,国内服装市场品牌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此外,商场、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连锁超市、特许加盟店、连锁专卖店、电子商务等各种服装营销渠道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现代品牌运作对于专业市场的依赖性也大为降低。现阶段品牌,尤其是中高端定位的品牌,其运作已经可以完全可以独立于专业市场之外。

  市场与产业互动模式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一些新进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市场与产业的两个层面的之间,需要有本地品牌这个层面来进行衔接。现有的国内成熟的专业市场拉动型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批量的本地品牌,最终实现了市场、品牌和产业三层面之间的良性互动。此外,尽管目前全国很多服装专业市场在功能上已经进行了非常大的拓展,从过去传统商品的具体交易转向商品的展示、品牌的展示、采购的中心、技术研发的中心、物流的中心以及接受国际订单的中心,这样一种市场功能的拓展,但是它背后还有要依赖很大的产业集群的支撑。现阶段单纯依靠市场来拉动工厂,已经难以凑效,事实上安徽本土品牌的建设已经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节点。

  为加快本土品牌建设,目前安徽也做出了种种努力。比如在建中的中国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得到了沿海服装企业的热切关注。这是一个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导,集科研设计、高级人才教育、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专业产业园。园内将设立服装设计中心,服装培训学校,计划入园企业将达到200多家。届时产业基地将集聚上下游服装生产及配套企业,有效完善安徽服装的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舞台正在建设中。然而,建设一个品牌显然要比建设一个标准化厂房艰难得多,安徽本土品牌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现代服装品牌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

  安徽既是能源大省、服装原材料大省,也是一个拥有6800万消费人口的市场大省,同时,安徽也是服装人才大省。安徽在外打工人员超过1000万人,在沿海服装企业中,接近30%的服装工人是安徽人,在长三角有几十万安徽人从事服装行业,相当一部分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大约有10万高素质的安徽籍服装职业经理人活跃在省外各服装企业。此外,本省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和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东方巴黎服装专修学院、合肥服装学校等一批开设了服装本专科及职业教育的大中专院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服装专业人才。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本省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最终却选择了“孔雀东南飞”,由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本地人才都留不住,就更不用说去吸引外地优秀人才了。人才流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安徽本地服装产学研之间的配合也没有实际的提高。产学研的相互严重分离,造成了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学研究机构很多时候不需要进行营利的创造,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科研院校的功能和优势不了解。在这方面安徽相关行业协会和管理部门可以学习台湾的一些做法。当年的台湾在将研究院校和企业进行挂钩的时候设置了一个中间的层次,他们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方面的衔接,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而中国现在在这个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科研机构里研究的大量的成果和剩余智力资源,有很多不能直接转化成为生产力,但还有部分的研究与市场脱轨,缺乏时代价值。本地资源的利用尚且如此,对外部资源的利用也就可见一斑了。

 对战略理论的重新探讨 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探讨(二)

  安徽服装的发展必须以集群化发展为大方向,安徽服装不缺资源,缺的是对资源的高效整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62435.html

更多阅读

谈判的步骤 谈判的奥步识别(二)

上一篇文章与读者共享了《谈判的奥步识别(一)》,本篇文章将与大家分享谈判的奥步识别(二)。奥步三:假传圣旨中国式谈判与国外不同的是,谈判是分层次的。基层人员在与对手的基层人员谈,高层人员与对方高层人员谈。在一边,谈判桌上势均力敌,

芦茵: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呼唤“区域品牌”

  伏广伟认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水平将反映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集群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驱动力;区域品牌建设要结合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建设,形成我国整体纺织服装产业品牌战略部署——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呼唤“区域品牌” 

蒋衡杰:服装产业集群顺应形势稳步向前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在服装主产区的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行业科技进步、品牌建设方面发挥了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西进”新态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迁移不再是零散的小规模进行,而是向中西部地区整体性的大规模迁移,出现了产业集群“西进”的新态势。   在近日由西北大学等单位联合在宁夏举行的“中国西部经济

声明:《对战略理论的重新探讨 安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探讨(二)》为网友白衬衫男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