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一篇题目叫《一句话,让客户主动找你》的文章在互联网上被广为转摘,引起很多人的兴趣,笔者的助手转来一大堆咨询邮件,涉及很多行业的企业、店铺老板,其中不乏让笔者为其也想出一句话的请求,由于同类邮件过多笔者无法逐一回复,故借此再做探讨。
从读者们的咨询来看,不少人对策划及策划人有误解,这也许和策划行业太多神话有关,导致读者错误地认为企业策划就是一种创意。因为市场上不乏策划人把自己与诸葛亮等同起-爱华网-来展示给人们,甚至还出现过什么策划行业的“诸葛亮奖”,这就给人们许多误导。笔者反对把诸葛亮拉进企业策划人队伍,因为诸葛亮作为军事家,他一定不懂企业如何做营销。再说诸葛亮也不是什么创意的大师,他的军事智慧一方面与他的身世有关,他的早年经历就与战争相伴,另一方面才是他长期苦读获得的知识。市场上对策划人的定义五花八门,有人自称当代诸葛亮,有人认为策划人就是象个记者,也有人认为策划人是图形图像设计师,还有人认为策划人是撰稿人。笔者许孙鑫认为,策划人应该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等同,只有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才可能知晓企业该如何去做市场。
所谓的企业策划,不是人们常见到的“一句话”、“一个点子”,而是企业运营整个流程的规划,当企业要向消费者推出“一句话”时,相应的配套做法往往牵涉到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各环节,策划人就得给企业提出经营管理上的调整、变更。此外,策划人还得熟悉企业所处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动向,以及竞争对手们目前是怎么做,将来是否跟进导致差异化的丧失?从宏观行业到微观的企业,甚至于产品的改进等等,作为策划人都必须有着专业的基本功。如笔者曾提到的“先装修,后付款”案例,推出这一句话之前,策划人得了解装修公司的资金实力有多少?公司的设计师与客服人员有多少?公司的施工队伍有多大?当生意红火起来时需要多少资金与人力的投入?这一句话推出的广告费用需要多少?这种做法在竞争对手面前有没有杀伤力?这个aihuau.com方案执行起来会产生什么后果?策划人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的执行计划,“一句话”只是企业营销策略改变的名称,它需要一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支持,如果策划人不懂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就无法去完成这个系统的方案。因此,这也是企业该如何正确认识策划人的关键。如同诸葛亮只会制定作战方案而不会制定企业营销方案一样,策划人还不是万能的,如果策划人对某个行业是陌生的,他也就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经营管理导师。
在假设企业具备推出“一句话”的各项条件前提下,但这个假设是不能省略的,“一句话”要实现让消费者动心还得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你的“一句话”面向什么样的对象?也就是说你的产品所面向的购买者和最终消费者是谁?因为产品的购买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存在做出购买决定的不同主体,如老年用品和儿童用品就存在购买者和最终消费者,而年轻人的用品则以购买者本人消费居多。你的“一句话”对购买者和最终消费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决定“一句话”效果的关键问题。如“送长辈,黄金酒”这句话,选择的是面向够买者,又如“花小钱,穿名牌”选择的是面向消费者。当面向成年人所说的“一句话”推出后,无论面向购买者还是消费者,企业有个诉求的主次,但影响的结果可能会对另一类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会是积极的。而对未成年人用品的“一句话”则不一样,通常情况下购买者是家长,而最终消费者确实未成年人,这类购买者又往往没有决定权,家长会考虑孩子的意见居多,如童装产品。福州有个品牌童装的“一句话”叫做“穿XX童装,做顶尖孩子”,童装的购买决定往往受儿童的喜好影响,“做顶尖孩子”是很多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家长的愿望,但不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说法,这种太过理性的“一句话”不符合孩子们天真贪玩的情趣,相比之下孩子们更喜欢“我爱奥特曼”、“我爱阿童木”、“我爱蛛蛛侠”、“我爱西瓜太郎”、“我爱一休哥”之类的口号,更不愿意接受“做顶尖孩子”的压力。所以,对“一句话”所面向的对象心理研究就显得很重要。
二是“一句话”不要忘了消费者。我们看到许多企业都有“一句话”,但太多企业的“一句话”是没有消费者存在的。如某品牌橱柜的“厨房艺术大师”,某地板企业的“实木地板专家”等,这样的“一句话”因为没有消费者的兴趣或利益的内容被包含,给人自卖自夸的形象太过明显,自然起不到吸引消费者的效果。与其展示企业自身“我是谁”?“我是大师、我是专家”,还不如展示企业的行为如卖场在门口挂出的“今日特价”。而有效的“一句话”是要体现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一种关系,因为是你的企业广告消费者都能识别,不需要借“一句话”自卖自夸,甚至还要着重体现消费者一方,如“花小钱,穿名牌”、“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等就体现出消费者的兴趣与利益,消费者自然就明白你的企业卖的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