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每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饱受争议的,比如人体模特,比如克隆技术,比如互联网,再比如如今火的不得了的新能源汽车。彼时处在研发试验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曾大受追捧,然而真正到了市场化前夜,反对的声音才雨后春笋般出现。
“目前新能源汽车没有一辆是低碳的,”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的一席“大实话”举座皆惊。尽管《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私人购车补贴政策也即将出炉,此时发出的“逆耳”声音貌似不合时宜,但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有识之士心里清楚: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试图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来减少碳排放,无疑是饮鸩止渴。
相信专家出身的李俊峰同志上述言论必有其理论依据,以电动车为例,对于以煤电为主的中国来说,生产电动汽车所需电能的煤电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总量要远远超过相应的电动汽车碳排放量,这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在核心技术解决之前依然是只有唯一的答案。太阳能的高技术门槛,氢燃料电池的高成本,生物汽油技术更是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市场化依然是雾里看花般的距离。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曾在私下里跟我聊天时打趣道:“新能源汽车目前到底低不低碳大家心里都清楚,就像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皇帝没穿衣服,只是都不肯说而已。”就连即将离任的大众中国CEO范安德也曾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承认,如果生产电能的源头不能控制好低碳,那新能源汽车-爱华网-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了,但又不得不做。
范安德的无奈代表了众多汽车企业的心态,放眼国内,从高举电动汽车大旗的比亚迪算起,包括中汽协牵头的TOP10国内汽车企业电动汽车产业联盟,以及蜂拥跟进的合资公司,自主品牌企业,似乎不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事实也确实如此,君不见比亚迪依靠电动车概念引来巴菲特大笔资金注入,众泰汽车同样依靠电动车概念来谋求上市?而大小汽车企业们高调发展新能源汽车同样是着眼未来,寄望于在未来汽车市场激烈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尽管大家明白现在的新能源车也许不低碳,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一定是低碳的,而且石油资源的日益萎缩也让替代能源的研发迫在眉睫,如果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束手束脚,就只能看着竞争对手一骑绝尘而徒呼奈何了。
借用前面提到的那位专家的话:如果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技术瓶颈能有所突破,真正实现低成本和整个产业链都实现低排放的话,那就相当于给“皇帝”穿上了美丽的华服,走在前面的企业就真的可以君临天下了。
然而中国的消费者总是非常善良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一项调查显示,aihuau.com竟然有高达60%以上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或电动汽车有强烈的购买欲望,这一数据是美、德、英、日等传统汽车强国的五倍。
相必中国消费者关心的只是电动汽车的节油和环保优势,至于产业上游是否低碳,那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和汽车企业应该考虑的事情了。
就在这篇文章即将写完的时候,另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家都知道所谓的低碳就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因为温室气体被看作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而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上个月在题为《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的公开演讲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温度对二氧化碳的敏感度被有关国际组织过分夸大了,甚至是发达国家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设下的“陷阱”。这一观点也曾有国外专家提到过,但被主流的声音冲淡了。
试想一下,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论调如果是骗局的话,那么世界各国倡导的所谓“低碳”就是一场骗局了,于是乎各路车企蜂拥而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