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来临,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变了,思路变了,高度和胸怀也变了,中国服装行业应以一个超前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全球市场,并不断谋划、不断努力。近几年,服装界关于“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品牌对广阔的海外市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多企业家带着“做大做强”的梦想,力图将自己的品牌大旗插到异国的商业领域中去。本土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时机真的到来了吗? 2010年以来,在多个纺织服装业界场合中,听到最多的是对中国未来成为“服装强国”四个突出特征的描绘。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这样阐释这四个特征:一是中国应该在全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占有主导位置,科研水平、技术水平和行业标准都要做到全球领先;二是中国的时尚文化要拥有国际话语权。在伦敦、米兰、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时尚中心,中国服装要伴随着国家地位、声誉的提升,树立起永久性的时尚风范,而非昙花一现;三是中国服装品牌的影响力应辐射全球,创造出让世界公认的名牌,留下有故事、有内涵又感人的品牌文化,并通过市场表达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依赖于全球性采购商团队的建立;四是中国的服装企业要开始具备较强的全球市场掌控力,对全球服装市场的风云变幻发挥一定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提升抗风险能力。 这四点,站在全球竞争的高度,直指产业以及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国内服装企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品牌企业自身的高速成长,遇到的对手也将越来越强大,对于市场的争夺,也许仅仅依靠“本土力量”已经不能完成这一使命。 那么,国际化的道路究竟怎么走?国内品牌企业如何利用这个“平的世界”的丰富外部资源?通过怎样的路径去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问题有很多,答案其实也不止一个。
![上海本土服装品牌 本土服装品牌如何触摸全球市场?](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2084820930581.jpeg)
1问国际化,我们开始了吗? 答疑:很多本土企业正在路上…… 在山东舒朗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的秋冬订货会上,记者看到在新品走秀结尾时,出来谢幕的设计团队中有个棕发、高鼻梁的“异域面孔”———她来自法国,是舒朗设计团队中的一员。 这样的情形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本土企业当中,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正在融入我们的服装品牌团队。 可能由于这个法国设计师的存在,舒朗董事长吴健民将自己归为一个“正走在国际化路上的企业”的态度就更加“硬气”。在他看来,舒朗的企业定位非常明晰———最终就是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其实,舒朗现在已经是国际化的企业了。”他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分析,“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都是中国企业,在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我们都是国际化公司。所谓国际化企业,就是用国际的人、物来经营企业,而非仅仅是指将产品行销到国外。”他说:“我们目前所说的国际化,都是狭义的国际化———把产品卖到美国才是国际化;联想收购IBM才是国际化……这只是国际化概念的一部分。” 他分析,从广义上来讲,舒朗从创建那一天起,就是一个“被全球化”了的企业———所用的来自法国、意大利的面料参与了国际采购;选用国外模特走秀、拍摄画册,设计师团队引进国际设计人才,在卖场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牌一同竞争。“如果将自己的产品、品牌、文化推广到全世界的目标市场中,这样的企业就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舒朗正走在这条路上。”吴健民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