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纺企通过调整市场结构和推动技术创新,寻求深层的动力,在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方面有广阔的利润空间。 据新华社11月24日报道,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9月份,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为1,24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1%,但降幅进一步收窄;全行业投资同比增长了8.7%,利润率也提高到3.7%左右,达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纺织行业企稳回升趋势更趋明朗。 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采访发现,纺织行业运行逐渐好转,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纺织企业也通过调整市场结构和推动技术创新,寻求深层的动力。 浙江真爱毛纺有限公司是着名的“地毯王”,金融危机前都是坐等客户上门,生意一直都很红火。公司副总裁廖启荣告诉记者,在危机还没有影响到企业运行前,他们就通过压缩库存等方式,努力规避风险。 “但后来我们还是遇到了困难,由于出口订单较少,7月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没有开工。”廖启荣说,以前真爱毛纺公司的产品80%都靠外销,后来就加大了内销力度。“通过及时对市场结构进行调整,目前我们的内销量已经超过出口量,前9个月就完成全年的利润指标。” 真爱毛纺公司市场布局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增加内销比重上,还体现在外销新销售渠道的建立上,为保住国际市场份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危机逼出来的。比如伊拉克市场,原来都不做的,但金融危机迫使我们去开拓这样的新市场。”廖启荣说。 广东浩亨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凌波也告诉记者,第三季度浩亨的销量同比增加了30%,内外销的比例也从危机前的3:7调整为现在的7:3。“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候,我们都是催着客户来取货,现在客户开始向我们催货了!” “这次危机告诉我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要抓,学会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唐凌波说。 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日前举行的2009国际纺织制造商年会上指出,在我国纺织工业传统比较优势正不断削弱的情况下,纺织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持续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率先“脱困”的企业,除了市场结构的调整,还都在技术创新上下足了功夫。 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无缝内衣生产的领头企业。金融危机前,80%的产品靠外销,而外销的90%都是出口到欧美,受危机的影响不言而喻。 “我们的应对措施除了扩展新市场,就是开发新产品。”董事长陶建伟说,棒杰的产品结构仍延续了为国外品牌代工的做法,但也开始为国外品牌搞设计创新,这样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
![寻求养猪合作伙伴 纺企推动技术创新寻求深层动力](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2201730149727.jpeg)
按照陶建伟的计划,09年棒杰将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设备升级和新产品的开发。“以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实力逐渐增加市场份额,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了解到,1-9月份该园区企业利润总额约为3亿元,但技术改造投入达到6.3亿元,同比增加了84.8%。园区管委会也从财政中专门拨出1,000万元作为企业技术改造补贴,鼓励企业加快设备升级和技术创新。 园区管委会主任沈顺年表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企业拥有的高档经编设备达到1,000多台套,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双轴向(0)评论此篇文章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请输入验证码经编机拥有量达到200多台套,占全国的90%以上。 “金融危机中很多纺织企业都遇到了困难,但越是困难的情况下就越有必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发展后劲,实现持续发展。”沈顺年说。 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徐坤元在2009国际纺织制造商年会上表示,我国纺织品的80%都用于满足内需而非出口,但出口产品中,中国企业只能拿到利润总额的20%,80%被营销网络体系获得。中国企业在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方面还有广阔的利润空间。(世华财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