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学上一种“口红效应”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的流行语。
“口红理论”是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口红这种“廉价的非必需品”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成了人们消费得起的“安慰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行业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那支“口红”,以逃离经济阴霾。
那么,中国家纺经济能否出现所谓的“口红效应”?
笔者以为,家纺产品的销量因为受气候环境、消费观念、房产价格、流行色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纯靠价格杠杆拉动消费总量无异于“画饼充饥”。
近来,由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家纺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在5%以内,那个30%利润的时代已经化为“美好记忆”,许多品牌甚至推出“一元枕头”的跳楼价,这种连成本都不计的价格大战,最终将导致恶性竞争的泛滥,实不可取。
家纺销量的上升,从根本上依赖于乔迁、婚庆、礼品等领域的拉动,包括新农村建设激发的市场消费潜力,也是上述三个领域交错拉动的结果。
然而,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当下,一些品牌甚至逆势新推“奢华”的概念,究竟会取得什么效果?
前不久,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国,在这些消费者中有将近70%的直接购买者都来自于中国内地。这一数据无疑将使各大国际奢侈品牌对入驻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全球奢侈品巨头已纷纷倒下,而金融危机却尚未探底,加上家纺奢侈品不像香水、服饰、私车那样可以让持有人随时通过对方艳羡的目光获得一份满足感,如果一味咬牙坚守,很有可能最终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经营问题。因为家纺产品是更为私人化的东西,不少购买奢侈品家居的消费者也往往只是出于喜欢投资奢侈品的原因。因此在面临财政尴尬的情况时,这样一种“投资”往往也会被搁置。
因此奢侈品家纺在面对这样一个乱象丛生的金融市场时,如果要坚守自己的品牌战略,坚守一个“奢华”的价格,这其中是否还有一个度的把握也值得企业商榷。毕竟就在雷曼兄弟破产后不久,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下滑,楼市不景气,引发广州某一经营高端家居品牌著称的世博园因租户拖欠租金、生意难做而正式撤场的新闻,让我们心有余悸。
在大家都学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金融危机寒流下,家纺“奢侈品”如果真正成了“奢侈品”,那这个产业就不是“以量取胜”,而是靠稀有的奢侈品制胜。
在中国消费者尚未视家纺用品为炫耀的前提下,如果奢侈品家纺可以在“度”的把握下,将旗下某些产品的姿态稍微放低一些,以得到更多人垂青,未尝不是一件双赢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