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对手前面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服装产业,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还依然能看到安踏、特步等晋江鞋业成功转型的案例。安踏的成长历史其实是中国服装(3.80,0.00,0.00%)产业演进的历史缩影,也是中国服装产业生死转型的成功模式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位晋江人从泉州当时赫赫有名的耐克鞋厂(1983年由美国耐克公司投资,后迁往福建莆田市)将旅游鞋生产引入了晋江,这一看似偶然的最早的代工行为,彻底改变了晋江今后的历史。今天,这里成了中国著名的生产运动、旅游鞋为主的“鞋都”。安踏、特步、德尔惠等国内知名的运动类鞋业的名牌均出自于此。 当年的代加工迅速带动了晋江的制鞋产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晋江几乎家家做鞋,人人做鞋。1993年,整个晋江有大小鞋厂3000家左右。但随之而来的是快速发展的危机。由于制鞋企业良莠不齐,很快晋江鞋业出现质量危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星期鞋”,鞋子穿一个星期就坏了。晋江鞋业信誉严重受损,刚刚打开的内需市场渐渐地抛弃了晋江的制鞋企业。这时候,大家将目光纷纷转向国外产品代工和贴牌出口。 1991年,年轻的丁世忠成立了安踏公司,和所有初创企业一样,刚刚成立的安踏将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在生产和销售上,基本上没有任何营销费用可言,完全凭着顾客的口碑进行传播。几年下来,产品销量虽不犯愁,但却没有任何品牌可言。 但1997年的金融危机,让丁志忠彻底认清了出口代工模式存在的巨大隐患,中国企业的真正立足点还是在内需市场,于是,安踏大踏步地建立全国营销渠道,开始了大范围的全国性品牌宣传。 1999年,安踏大胆采用了“明星代言+CCTV”的营销手法,以每年80万元的费用聘请了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作为品牌代言人,将“我选择,我喜欢”作为安踏的广告语,并拿出了500万元在央视体育频道的黄金时段展开了大规模的“广告轰炸”。就这样,安踏迅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 在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安踏的销售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2000年,安踏的销售额突破了3亿元,是1997年的6倍;2001年,安踏首次取得年度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的成绩。 然而此后的晋江运动鞋开始陷入“广告战”加“明星战”的同质竞争。 为了避开同质竞争,2003年,安踏面临自己历史上第一次转型。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谈及当时的背景时,对《小康?财智》记者说,当其他体育品牌纷纷效仿安踏的“明星代言+CCTV”营销模式时,这已经不再适合安踏的品牌推广需求了,于是,安踏开始将眼光投向专业体育赛事赞助,以期更贴近安踏“专业体育品牌”的新定位。在这一时期,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2003年6月,首称与CBA(中国篮球联赛)的合作。 “除了塑造专业形象之外,” 安踏品牌管理中心总监徐阳告诉《小康?财智》记者,专业的体育用品离不开专业的运动员,专业的体育用品研发必须和专业的运动员结合起来。“通过赞助这些专业的运动员,我们可以掌握他们的数据,利用我们的科学实验室对这些数据以及中国人的运动习惯进行分析,从而使安踏的研发得到很大提升,使得我们能够研发、生产出来更优秀的产品。”

据统计,安踏每年为152支专业球队、4000人次提供500个款色,覆盖27个尺码,20万件/双以上的产品。优秀的产品研发也促进了销售的增长,安踏以每年超过50%的增长大踏步向前。 与此同时,共同生长在晋江岸边的同行们,也都纷纷召开品牌差异化突围。比如德尔惠在品牌营销上的乘势追击,与周杰伦合作拍该品牌广告,又全力支持周杰伦主演的电影《大灌篮》的拍摄。坚持走娱乐休闲路线,使其也成为晋江运动鞋业的成功典型。 目前,安踏专业化品牌又开始向综合体育品牌转型。从“我喜欢,我选择”到“keep moving 永不止步”的转变。围绕着新的品牌形象,安踏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品牌个性和内涵,其切入点就是草根文化。 甚至在产品代言人的选择上,安踏也放弃了使用一些超级巨星,而去启用那些尚未成名的年轻运动员。徐阳认为,这一理念同样贯穿在安踏其他的营销活动中。 “你创新,我拷贝。晋江的鞋业市场新东西、新点子新不到三天。” 一位当地企业人士告诉《小康?财智》记者。但即便如此,安踏、德尔惠、特步等一批晋江鞋企还是在不断搞研发,做营销,在“微笑曲线”的两端突围。 而晋江人成功的案例,也同样适用于同样是服装业“块状集群”严重的温州、宁波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