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产业转移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成为华坚增加利润、抵御风险的“法宝”。在众多鞋企“倒闭潮”的风声鹤唳之中,危机不但没有毁灭“鞋王”的企业,反而带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良机。
制造业不倒翁
过完春节,又到了工人返厂上班的时候。在产业工人集聚的东莞,二十多摄氏度的岭南让他们远离了冬天的寒意。同样感受到暖冬的还有张华荣,一个被称为“中国女鞋教父”的东莞制鞋企业老板。
危机的另一面
几个月前,就在张华荣的企业忙着庆祝十二周年庆典时,东莞的外贸导向型产业正处在一片“倒闭潮”的风声鹤唳之中。
“倒闭潮”并非空穴来风。广东海关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珠三角有出口业绩的鞋类企业比2007年同期减少2426家,倒闭了近一半。而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数据,在去年9月金融危机升级之后,以采购量计,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亚洲制鞋行业订单采购规模缩减15%,以此计算,制鞋产业从业人数预期将减少25%,倒下的鞋厂产量约占全行业总产量的30%。
不过,在这些悲观的数据之后,张华荣却惊喜地发现,与同行纷纷倒下不同,自己的企业反而接到了更多订单。
由于鞋厂倒闭快于订单减少,不少国外客户刚刚下了单,鞋厂却突然消失了。于是,许多客户开始将剩下的订单向符合“大型、信誉好”条件的供应商转移。张华荣的华坚集团正是这样的供货商。这家总部位于厚街的鞋企不但是东莞1200多家制鞋厂中的老大,也是国内最大的女鞋制造厂商,年产1600万双鞋,为世界50强鞋商中的30多家做着代工。对于紧张的海外客户而言,华坚集团显然更可靠。
十年前,一单30万双的订单曾让华坚起死回生,而如今,新增订单中最大的一单就达到了这个数字。在同行们倒闭、裁员成风的10月、11月,华坚逆市扩招2000多名工人,连周日都要加班开工。
先行者的眼光
张华荣的好日子不单靠运气,也源自其早些年的未雨绸缪。早在6年前,江西人张华荣就比同行早一步进行了产业转移,在老家赣州投资6亿元建立新的工厂,雇佣了超过10000名的工人。由于当地生产成本比珠三角低10%以上,抵消了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等带来的压力。
“要不是有赣州基地,这次华坚会很困难。”张华荣说。自2002年在赣州设厂以来,华坚集团的大批量低价鞋订单全部转移到赣州生产,东莞总部则专门从事小订单的高附加值鞋品的生产及采购、研发、贸易等环节。虽然鞋产业在赣州的整个生产配套还不完善,原材料主要靠在东莞采购,但依靠粤赣高速公路,货物运输在一天内可以完成。而赣州工人月均工资比东莞低300元,水电成本也要低不少,光电费就可以抵消内迁所增加的物流成本。
产业转移降低了成本,但华坚的动作并不限于此。在张华荣的思路里,第一步将低附加值部分转移,高附加值即高科技部分紧抓不放,搭建“东莞设计,内地生产”的新布局;第二步从制造环节往产业链中高利润的研发、物流以及销售等环节延伸,通过掌控产业链实现持续成长。
1999年靠低价成长起来的华坚成长为中型鞋企时,开始花重金挖同行人才,但此举却引来联合抵制,使其上游的鞋材一度完全断供。这一危机让张华荣决定,自己动手建鞋材厂。于是短短几年间,华坚陆续新开或收购了PU大底厂、鞋材厂、皮革厂、印刷厂、机械厂等上游配套企业。产业链的整合让华坚在包装、运费、业务费、沟通等环节都节省了很多成本,即使在整体产销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华坚的利润依然比同行高出2―3个百分点。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华坚增加利润、抵御风险的 “法宝”。
暖冬里的梦想
接下来,尝到了甜头的张华荣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整合,并借此对企业进行升级转型。2005年,华坚开始调整市场战略,逐步由单一的国际品牌代工向品牌代工与自主品牌经营相结合的方向拓展。张华荣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引进“成龙”品牌、收购“卡佛儿”品牌、自创“COLCO”品牌,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开设专店、专柜200多家。
2006年8月,华坚与台湾宝成集团合作成立中国最大鞋业研发中心――华宝研发中心,每年把营业额的3%做研发经费,以每位10万-15万欧元的年薪聘请30多名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的设计师,建立了2800人的设计研发团队,技术研发精细到人的脚型,甚至与国外机构合作重新设定女鞋的“百码标准”,做起了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2007年,华坚又进行了新的产业结构升级。投资6亿元打造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从材料、产品研发到品牌孵化、物流配送和商务服务。原先单纯的成品鞋加工制造华坚,转型成为一家综合性企业,掌控着集研发、贸易、制造、物流配送、总部基地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这条完整产业链每年能为华坚直接节省4%-5%的开销。如今,尽管代工制造还是立身之本,但华坚已经开始了“OEM+OBM”两条腿走路的新步伐。每天思考“如何分散风险”的张华荣甚至开始挑选订单,将单家客户的订单采购量限制在华坚总产能的30%以内。
据亚洲鞋业协会预计,到2009年的3、4月份,订单的精减数将大大超越企业的精减数,行业的新一轮洗牌即将拉开序幕。“再看一下,只要摸清3、4、5月份的形势,这场难得的扩张机会我们不会放过。”张华荣说。
现在,谨慎的张华荣正等待这个暖冬带给他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