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还是失望之冬,是希望之春?
张华荣,这个为世界50强鞋商中的30多家做着代工的女鞋制造商,现在陷入了狄更斯时代的“双城记”困惑。
一边看着身边好些同行倒下,一边自己的公司却在这短短三个月来收到一单接一单的意外惊喜。与制鞋结缘半辈子,现年50岁的张华荣,这个曾为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产业正经历着分化――有的人直下地狱,有的人直登天堂。
风暴下的扩张
东莞厚街,这里汇聚着1200多家制鞋厂,占1/10全球鞋的生产总量。张华荣的华坚集团的厂房坐落在珠三角的外贸大动脉――广深高速的石鼓出口处。据称,它的年业务额达到2.8亿美元,为国内最大的女鞋制造厂商。
张华荣的周围本来有更多的同行。亚洲鞋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9月份升级之后,以采购量计,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亚洲制鞋行业订单采购规模缩减15%,以此计算,制鞋产业整体从业人数预期将减少25%,倒下的这批鞋厂,其产量约占全行业总产量的30%。
显然,鞋厂倒闭和减员速度超过了订单减少的速度。因为,鞋厂倒闭不完全是金融风暴和订单减少所致。
海关广东分署的统计显示,在金融危机升级前的今年上半年,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作用下,珠三角有出口业绩的鞋类企业由去年同期的5043家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617家,减少了2426家。这意味着仅上半年就有48.1%的出口鞋厂阵亡。
鞋厂倒闭快于订单减少,订单还在,鞋厂却突然消失,这让不少刚刚下单的国外客户措手不及,造成损失,也影响到其他海外买家的决策。出于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心,许多客户开始将剩下的订单向符合“大型、信誉好”条件的供应商转移。
“很多鞋厂倒了,但订单还是得有人做,于是就转到我们这里来了。”张华荣说。
这些本属于一些倒下的企业的订单,正被不断地集中到华坚。其中最大的一单就达30万双。面对这40多万双的意外之财,华坚在同行们倒闭、裁员成风的10月、11月不得不逆市新招2000多名工人,并在周日也加班开工,以赶完成年前的出货。
这种扩招也正当其时――此时,随着一批鞋厂的倒下,9月前一直困扰鞋业的“招工难”情况也发生逆转。劳动力市场变得十分富裕,甚至出现供过于求情况,“而且都是熟练工”。
订单和生产走向集中,使得张华荣与海外采购商议价的腰杆硬了不少。他乐观地预期,今年华坚的年利润率“已铁定增长至少4-5个百分点”。
广州海关在今年早些时候的数据,也显示出鞋厂数量和出口价格之间的反向走势。这项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广东省有出口实绩的鞋类企业由2007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2008年上半年的3924家,出口鞋类产品16.3亿双,较2007年同期下降15.8%。但出口均价却上升到3美元/双,增长29.6%。
“金融风暴以后,出口量少了,但利润率高了,所有的企业走向小规模订制,个性化订制,高附加值,独特性,创新性。这是正在发生的最大变化。”国内最大的出口贸易网站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董事长马云在11月1日的一次会议上分析说。
当然接下来的形势发展也不是没有变数,在华坚的客户里,就已经有20%出现资金问题。张华荣举例说:美国一家世界著名鞋业品牌至今已欠华坚400多万美元的货款。这是一家2008年订货量达180万双、合作了6年多的伙伴。
“我们不想失掉这个伙伴,所以这个关口我们只能扶他一把。”张华荣说,“接下来的两个季度,我们将给他们开出最优惠的价格,但这也意味着我们下两个季度的利润将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