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个“海”,一个是海尔,一个是海信。有人开玩笑说:“海尔(HAIER)”是大海的儿子,海信(HISENSE)是大海的孙子。海尔人听了很开心,说,你看:我比海信长一辈。这两家企业关系一直比较紧张。海尔的盘子比海信大很多,海尔2006年营业收入约为1100亿,海信营业收入在450至500亿之间。海尔虽然名气比海信大,但是在青岛这个“两海”发源地,海尔的口碑并不比海信好。很多人认为海尔这个企业不够实,海信则务实很多。海尔产品很多,产品线很宽,如果你去大买场看,会看到好多海尔的产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家电、电脑、手机等等,产品阵容非常强大。海信的产品线和海尔类似,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海信能做的的产品海尔都在做,海尔做的产品海信不一定有。但是,海信有一方面是海尔比不上的,海信在青岛的房地产做得很好,据说是青岛房地产第一品牌,给海信集团带来不少利润。海尔的白电产品比较强大,空调、洗衣机、冰箱,在中国都是前3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海尔彩电做得不够好,在国内大约处于6到10名之间的样子。海信的白电不如海尔名气大,黑电却比海尔好,尤其是平板电视,海信平板目前基本上是第一品牌,超过原有四强TCL、长虹、康佳、创维。海信平板电视做得好,不仅液晶,等离子做得也不错。
海信凭什么跻身中国彩电第一军团的?为什么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排名持续提升?原因在哪里?我们来探讨一下。
海信是国内最早做等离子的三大企业之一,国内最早做等离子的三大企业是TCL,创维,海信。
TCL是中国最早做平板电视的企业,第一场平板电视风暴就是TCL掀起的。但是,2002年底、2003年初,TCL基本上放弃了等离子,做出一个今天看非常错误的选择——光显背投。背投根本就不是彩电发展方向,TCL自己也多次说背投是一种过渡性产品,但是,自己却走上了歧路。到2003年下半年时,国内彩电企业开始大力度推广液晶,背投市场一下子完蛋了。
TCL走了一条弯路,等离子放弃了,背投也没做起来。这个时候,恰恰是海信大举进攻平板的时候。
到2003年底,国内企业一窝蜂地转向做液晶,海信也悄悄调整了平板方向,由等离子为主改为液晶为主。2002年底时候,海信的宣传口号还是“中国等离子第一品牌”,到2003年,悄悄调整为“中国平板电视第一品牌”,为“液晶第一品牌”埋下了伏笔。
海信总裁周厚健,是一个搞技术出身的人,非常务实,最可贵的是,他对产品发展方向判断十分清晰。2003年初,海信把原来负责等离子的老总免职,彩电产业重点调整为液晶,总裁亲自挂帅,当时康佳、长虹也在做液晶,但是没有一家企业像海信这样把液晶放到如此战略高度,生产、研发、销售都围绕液晶展开。2003-2004年,国内做液晶企业不少,但是,大多给人“试水”的感觉,做起来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最典型的就是TCL,2002年开始做等离子,2003年转向背投,2004年收购汤姆逊CRT电视产业,转了一个很大的圈。可以说,无论长虹、康佳、创维,都没有海信那么执着地做液晶。
长期以来,海信电视一直是第二军团品牌,但是在平板电视时代,它一下子就超越了其他品牌,它到底采取了什么策略呢?
首先,企业战略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这一点很重要。
TCL最早做平板电视,但是,很快就退回到CRT上去了,结果到2004年下半年才开始做液晶,比别人晚了将近二年的时间。其他几个彩电企业刚开始也是首鼠两端。产业转型期的犹豫,恰恰给海信提供了一个发展时间。
其次,产品开发力度大。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及技术的竞争,没有好的产品就不可能有好的市场。
技术是建立企业品牌形象的根本,是产品品质的保证。
海信2002年到2006年之间,技术开发力度比较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05年5月9日发布成功开发出“信芯”芯片,该芯片被海信称为中国彩电第一项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过去,彩电芯片大多从韩国、日本、美国企业购买,中国不能自主供应。海信称它改写了历史。
“信芯”的炒作非常成功,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这意味着中国要走独立创新之路,不能什么都靠购买和引进,而“信芯”恰恰是自主创新型技术。
中国众多媒体对“信芯”进行了报道,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海信,极大地提升了海信的技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