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奶粉”事件是近年频现中国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又一个大案。我最近一直在反思,从我从事的职业反思。该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责任问题,它是一个质量管理监督模式的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的前提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质量管理模式。
舆论对“三鹿奶粉”事件关注更多的是三鹿公司和那些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的不法分子,对最贴近消费者的商家――商业零售企业,包括大型超市等并没有十分关注。商业零售企业是商品提供商,是它们将不安全的产品出售给了消费者,它们对此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然而,由于缺少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对商业零售企业只能是要求其将问题奶粉下架,停止销售问题奶粉。
如果在屡次的事件中,商业零售企业似乎和消费者一样都是无辜的,那么,这就意味着缺少了一个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环节,消费者的利益就缺少了一个保护层。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生产企业(领域)的问题,不仅包括生产企业、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而且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问题,只有每个环节的全程控制,消费者的利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维护,要做到这一切,既要有相应的法规,又要有相应的标准,也包括商业零售企业的采购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
“三鹿奶粉”事件,实质是一个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的问题,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企业对个人,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基于这点,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方面的问题,无论它在供应链的什么环节,即使是“价值含量很低”的供应环节,都是不得了的事情。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关注事件过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关注如何避免未来类似的事件再发生。为了保证向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食品,我们必须制定供应链的相关规范、标准。
英国的BRC标准和德国的IFS标准都是零售商(协会或联盟)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标准,其中包括采购和物流等内容。零售商的食品安全标准将成为一种趋势,未来将有更加严格的相关标准出现,这些标准也将在全球推广和应用,因此,我国的零售企业和生产企业都应当密切关注这些标准,社会各界(有关机构)应当重视零售环节的食品安全标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