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研究80后
80后作家群作为一个写作群体,从年代意义发展到后来囊括个性、青春、边缘、市场化、商业化等多重含义,已经影响了文学创作,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的写作群体和市场占有者。80后作家群的崛起并在图书市场上曾创造出单本作品出版突破百万、创作青春文学占领文学图书市场的销售额占10%的辉煌业绩,这和图书出版最近10年的发展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出版的市场化包含了出版对市场的追逐和对文学发展的另一种探索和思路,可以说,这个思路至今是对的,这些年中国图书市场的繁荣,80后青春文学的繁荣,让大家看到了,全民写作和全民阅读不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

萌芽引发的80后文学热,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之一。80后文学聚焦于青春主题、写作技巧、个别作家等。第一批80后作家脱颖而出至今,80后作家群已经写作和成长了10年,80后作家的作品成为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作品,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都很有名气,小饭、将峰、李傻傻等实力派也同样被追捧。 80后从最初的年代意义发展到后来囊括个性、青春、边缘、市场化、商业化等多重含义,但随着80后作家的成熟,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专为市场写作的。而另一部分则努力摆脱这一不太情愿的头衔,纷纷转型,强调个人对文学的坚持。如果说前者属于同一派系的内部分化。他们集结成所谓的非萌芽阵营,向郭敬明、韩寒领军的萌芽阵营发出挑战,打出拯救80后文学的旗号,拒绝商业,回归文本。再从对文坛的不同态度来看,有的作家积极向主流文学靠拢,并已经成功加人作协,融入主流行列之中;但如韩寒等人却叫嚣着文坛是个屁。此外,尚有大批80后写手活跃于网络之中,拥有着庞大的点击阅读量,出版策划人也常常将触角伸向他们,让这部分写手们的得意之作能够出版,尽管成名者寥寥,却也可以视为80后作家群中备受期待的新鲜血液。目前,80后图书市场与互联网的运作和幕后推手的推动密不可分。那些毫无资本、毫无经验的青春写手们如何向大众输出他们的作品。近4亿的网民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亦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阅读和分享往往同时发生。这些推手就是各大文学网络站点和出版社。从最初的萌芽,到后来的春风文艺、长江文艺、二十一世纪等,各个出版社都在打造自己的青春文学写作团队和青春文学品牌,走产业化道路,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出版模式。与最初的纯个人化生产相比,如今的青春写手们都得到了出版东家的大力支持,纷纷转变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系列产品的批量化生产。郭敬明的《最小说》、明晓溪的《公主志》、张悦然的《鲤》、蔡骏的《悬疑志》韩寒的新杂志《独唱团》等构成了文坛的另一番景致。杂志书是青春文学图书出版开辟的全新模式 由此可见,80走向了联动发力的系列化出版,系列化又造就了品牌化,大大拉动了相关品种图书的销售,以保证稳定的市场收益。80后图书出版的,郭敬明、张悦然等一大批80后作家选择了一条更为讨巧的路线——明星化。《幻城》的动漫与玄幻、《梦里花落知多少》的青春与忧伤、《小时代》的都市与物质,无不暗合着时下年轻读者群的兴趣燃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郭敬明的图书不再是文学,已经变成了粉丝追星的道具。不论是郭敬明还是张悦然,他们实际上都使得青春文学写作进入了”粉丝文化”时代。80后写作从隐匿的网络走向图书出版,作为一种”商品”身份出场,并且反过来影响甚至控制文学。踩着大众文化时代的步伐,参与到”文化工业”的生产链条之中。通过购买图书来获得个人文化身份的一种想象,这是现代年轻人参与时代生活、书去除焦虑感的内在需求。 80后文学所具备的某些品格又恰如其分地满足了消费时代图书出版的要求。截至目前,80年代出生的作家均已超过20岁,他们已不再是十几岁的懵懂少年,有的甚至可能已经为人父母。80后作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所处的时代、本身的特性等都催促着80后图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