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企业当如何实践社会责任](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2231318585620.jpeg)
585.93亿元(截至2008年7月24日)!――汶川地震后的捐赠热潮书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捐赠发展史的新篇章,也因为王石失言风波、外企“铁公鸡”传闻等事件再次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社会责任等话题的热烈讨论。 此次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固然是由震灾捐赠所引发,但在我看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首要的任务决不是在遇到灾害时捐赠,而是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实践社会责任,包括以合格的商品和服务履行对客户的服务责任,根据当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从薪酬、工作环境等各方面给予员工足够的待遇和尊重,遵守国家环境法规,等等。在中国当前的现实下,我们尤其需要强调这一点。在当今之中国,似乎只要祭出“改革”的旗号,喊两声“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的口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蹂躏一切人类社会的法律和道义;于是乎,我们看到,在片面的“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口号下,从政府到学术界、舆论界,对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过度放纵,对他们中的压榨员工、污染环境等问题视而不见,甚至为之百般辩护,以至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被西方不少人称为“世界资本主义天堂”。这种状况注定是危机四伏、不可持续的,企业社会责任之类话题在中国沉寂多年后于近年兴起,盖源于此。如果一家企业依靠残酷压榨员工、污染环境等手段赚取了大量不义之财,然后又从中拿出巨额捐赠,希望以此创造知名度,接受这种“带血的钱”是对慈善事业和社会责任基本宗旨的巨大嘲讽,而在这次汶川地震后的捐赠热潮中,作出较大捐赠的企业中也未必没有“血汗工厂”,其中甚至可能有地位很高的人所拥有的知名企业,我们对此不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正常的社会中,从长期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是一致的,但有时会发生冲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不同方式对其商业利益、至少是短期商业利益的影响是不同的。通常,通过慈善捐赠方式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商业利益、特别是短期商业利益有着直接的正面影响,因为此举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使之更愿意成为企业的客户。然而,在消费者通常看不到也没有动机去看的生产环节,通过善待员工、保护环境等方式去履行社会责任,势必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却不能直接发挥促进销路的作用,相反,逃避这些社会责任的企业更有本钱去奉行价格竞争策略以吸引客户。此时如果社会不能提供一个有着基本规则的环境,致使逃避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无需遭受惩处,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反而在市场上丧失竞争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和商业利益发生冲突。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促进企业去履行社会责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政府和社会应该做的是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统一而创造良好的环境,换言之,就是严格地督促劳工权利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达到统一。溺爱、纵容很可能会使得一个有缺点的正常人最终沦落为十恶不赦的恶棍,督促则有助于一个人不断提升,这本来是古往今来的家教基本常识,只不过当今在一切事情上千方百计为企业家(特别是私营企业家)辩护、开脱蔚然成风,以至于已经成为我们当今社会和谐最大的威胁之一,因此有必要再三重申这一点。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股东利益之间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完全可以协调起来。毫无疑问,企业必须向股东负责,力求利润最大化,问题是如何才能赚取利润。在一个不能打着某种旗号“名正言顺”践踏法律和道义的正常社会,如果遭到消费者、社会唾弃,企业如何赚取利润?难道从外星球而来?如果企业赚取利润是靠无情压榨员工,以至于员工纷纷对其弃而远之,企业利润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