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海运中,货代一直扮演的是“牵线”的角色,此间为了货物到处奔波,自然免不了和各机关企业有所摩擦。正因如此,话题的讨论总是集中在货代和**又怎样怎样的身上,这使得货主可以小小的忙中偷乐一番。但是,现在生意不好做,货主偶尔也不得不出来“抢抢风头”,于是,便有了货主和船公司的是是非非。

新闻背景:“西泛太平洋稳定协议组织(WTSA)成员一致同意,自本月一日起,不列明货物和运费同一货物,按每箱三百美元上调综合费率;化学品货物,按每箱三百美元上调综合费率;所有蔬菜类货物,按每箱五百美元上调综合费率。” “原来我交的这么多费用,都是船公司巧立名目的乱收费!”我不敢妄自断言船公司收费是否合理,只是深感船公司收费项目确实繁多。“码头作业费(THC)、签单费、换单费、铅封费、设备操作管理费、旺季附加费、币值调整附加费……”这些费用不仅让多数货主不堪重负,更让货代朋友们算尽脑汁。说到这,笔者不禁想起上月华南货主与船公司的再度对决。 经营台湾至香港和华南航线的8家船公司,原定自7月1日起向香港和华南收货人收取紧急燃油附加费――每标箱440港元(约400元人民币)。不过,由于遭遇香港、澳门以及华南收货人的联手抵制,该项费用被迫暂停。“燃油附加费一向是运费的一部分,并由缴付运费的一方缴付。如果船公司因客观因素收取燃油附加费,也应事先与货主协商解决。” “差不多所有经营台湾―香港/华南线的船公司,同一时间征收同一项新收费,置付货人于毫无选择的余地,是一种完全反竞争的行为。”香港付货人委员会主席林宣武说。 这次货主的胜出似乎改变了以往船公司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局面,关于费用问题,货主一直是没有发言权的,要么接受要么通过其他方式解决,总之只要是“服从”,问题就变得灵活得多,比如说接下来要说到的合作。合作,是否也是货主迫于无奈才做出的选择呢? 最显著的就是钢厂与船公司的合作。去年以来,干散货海运量与运力的供需矛盾出现严重失衡、国际油价连创新高,国际资本和海运炒家大肆介入牟取暴利,导致海运价格不断突破历史高点,于是诸多钢厂和船公司致力于稳定和优化长期远洋运输成本,采用“实际成本+合理利润”的定价模式,达成了为期10年以上的长期运输合同。 看起来,这是个合作双赢的模式,但是纷纷仿效之余也有人抱怨说这只是出于无奈,钢厂不得已才作出的最佳选择。 有人说船公司与货主之间积怨已久,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现在问题凸显出来是否是一种大事不妙的写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