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绍兴新昌县生产的一种花生,主要以炒食为主,虽然个头不大。但在市场上的售价很高。 炒货厂厂长 袁灿夫:“8元一斤,散装的,7元一斤。” 记者:“你们这花生多少钱?” 经销商 俞明平:“20元” 记者:“20元一斤?怎么这么贵?” 经销商 俞明平:“精品嘛,挑出来是精品嘛,卖20元一斤。” 这小花生不仅价格高,而且销路还不错 炒货厂厂长 袁灿夫:“多的时候三四千斤,平均每天1000斤。” 经销商 俞明平:“一天5000斤左右吧。” 这种供不应求的小花生叫做小京生。它的名字还挺有来头 新昌县村民:“以前有个皇帝,到过我们这个地方。 吃了我们这个小花生,觉得很好吃 。” 从此以后,小花生每年作为供品送到京城去,而得名小京生。小京生有何特别之处呢?香中带甜,果小壳溥,果皮光洁。 小京生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副主任 王伟妃:“它的外形的最大特点:果壳,果壳尖成鸡嘴形的,就是有点像这样子,弯的,像鸡嘴巴那样。”
十年前,当地人尽管知道这种小花生作炒货的味道很好,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种植,零星种一点,也是为了自己过年过节自己吃。
村民:“以前数量很少,大多数还是自己吃,没有卖了。” 他叫陈旭超, 1996年,他和家人种一点花生在小镇上卖,可是怎么也卖不动,一天,一个客户告诉了他缘由。 炒货厂厂长 陈旭超:“客户反映,那边山区小镇比较远,不方便。” 一句话,提醒了陈旭超,以前自己信奉的一句古话,当今可能不适用了。 炒货厂厂长 陈旭超:“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这个观念不对了。应该改变一下,好的品质应该去宣传嘛。” 一心想做大生意的陈旭超到县城里转了一转,他发现县城里有个茶叶市场特别火,如果自己在茶叶市场附近,现炒现卖花生,肯定会有人听见了声响,过来瞧一瞧,尝一尝。炒货厂厂长 陈旭超:“现炒现卖,人家相信你了,这个确实是好。” 陈旭超把炒货厂搬到茶叶市场旁边,边炒边卖,果然不出所料,销量剧增,半年卖了70万元。 陈旭超:“现在生意都是供不应求的,我们定下的业务是挺多的。” 看见陈旭超在这里把花生卖得火,以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张梅汀也在这条街上扎下了根。 炒货厂厂长 张梅汀:“以前,我用担子挑着卖,挑到宁波。我最早的时候,一年只卖几千斤,每年只卖几千斤花生了,现在卖几万斤了。” 炒货厂厂长 袁灿夫:“这里我是第三家。” 记者:“当初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卖?”
炒货厂厂长 袁灿夫: “因为这里是茶叶市场啊,流动客户很多啊,我想小京生的销路肯定是好的。”
1999年,已有28家花生加工小企业来到这里,形成小京生一条街,也行成了小京生的集散地和交易市场。这条街交通方便,货物齐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 就在小京生一条街的规模不断扩大时,小京生的销量却不如以前了。原因出在哪里呢? 张梅汀:“过去我们都叫小花生,不叫小京生。” 小花生,小红袍,小京生,虽然指的是同一个品种,但是一条街上的28家企业却各自在包装上印了3种名字。这让商家特别迷惑,以为是不同品种,或是有假货。名称造成了市场上的混乱。 2000年政府统一名称为小京生,并且注册了“新昌小京生”商标。名称统一了,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品牌推广。 2002年,新昌县国家级茶叶良种厂石厂长送龙井茶到北京著名的老舍茶馆,发现他们正在为茶食花生,感到不满意。 王捷(老舍茶馆办公室副主任):“原来我们用的本地花生,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吃的时候有异味,或者打开以后,有些黄土。” 石厂长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老舍茶馆经常接待外国元首和社会名流,它若能使用小京生,小京生则容易走向更广大的市场,于是拿出小京生给他们品尝。 王捷(老舍茶馆办公室副主任):“目前来讲,在我们认识到的,应该说是最好的。” 2003年以后,老舍茶馆使用的花生都为小京生。借助老舍茶馆这个平台,石厂长做大了花生生意,每年从新昌县老家收购30万斤花生。 新昌县大市聚镇长:“有龙头企业作保证,老百姓的销售不愁了。” 如今,新昌县种植2.5万亩小京生,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新昌的小京生也由当时在一条街上等客上门,而销到了二十多个城市和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