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关注竞争对手如何做,过分关注行业地位和排名,导致中国企业按照竞争对手的节奏起舞,顾住了眼前,失去了未来。
6月6日,美的集团董事长、总裁方洪波,美的集团董事、副总裁袁利群,合计增持美的集团股票101万股,增持资金近1800万元。随后,美的集团董事、副总裁蔡其武和黄晓明,董事栗建伟也相继增持。
美的官方新闻稿称,此举“体现了公司管理层对集团经营增长的信心”。
来自美的集团的业绩报告,是对上述说法的佐证。2013年,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1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长38%。方洪波称,2013年美的集团“资产、财务状况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转型取得初步效果”。
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团经营持续向好,实现营业收入383.5亿元,同比增长22%;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业绩表现居中国家电行业前茅。
2014年,美的集团确定了与格力电器相同的营业收入增长目标——200亿元。从第一季度业绩表现及占全年营业收入比例看,2014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规模有可能恢复到1450亿元左右,高于格力电器,而利润与格力电器的差距有可能缩小到25亿元以内。2013年,美的集团与格力电器的利润差距是35亿元。
目前,中国家电企业都在谋求转型,从功能机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例如,中国白电三巨头之一的海尔集团,宣称转型已持续多年。以黑电为主的企业转型积极性更高,以长虹集团为例,伴随产业转型的还有企业体制改革。而美的集团早在2011下半年年就开始进行战略转型。
美的集团的新战略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精品战略”,二是“效益第一,规模第二”。其着眼点是培育企业的“内生型”增长力。
2013年10月,刻意避开媒体两年多的方洪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转型升级后的美的集团,将坚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重点是生产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再关注竞争对手如何做,不再关注市场格局,不再关注行业内的地位和排名”,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美的集团的聚集点。
业界解读美的新战略认为,如今美的已彻底抛弃中国企业多年来形成的“重营收、重对手、重排名”的积弊,向国际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迈进了一大步。
改变多年形成的观念并不容易,尤其在行业大环境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今天。对中国家电行业稍有观察的人都知道,彩电企业经营业绩一直不如白电,根子在于整个行业过于浮躁,动辄打价格战,一个企业有小动作,其他企业马上跟随,鲜有企业认准目标持之以恒地走出自己的模式。2013年以来,这种情况愈加明显,彩电企业被互联网品牌牵着鼻子走,十分被动,天天疲于应付价格战,结果销量没有上升,利润反而明显下降。
白电企业则一向沉着冷静,始终抓住产品和技术两大要素不放,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当属格力电器。综观成功的国际企业,无一不是产品与技术卓越型企业。产品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价值,但是,这个浅显得不能再浅显的道理,不少企业就是不懂,它们更愿意把心思放在营销上,认为营销才是支撑销售的最大力量。http://www.aihuau.com/为什么这么多年中国产品始终无法和国际品牌同台竞技?比如,和中国企业几乎同时起步的韩国家电企业三星、LG,已跻身国际品牌之列。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企业的产品和三星、LG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虽然近年来中国产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企业对价格与营销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品质、技术乃至品牌,中国企业更注重眼前利益,较少为5年、10年之后的发展布局,导致它们很短视。
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干扰,其中之一就是政府。政府直接、间接的干预,对企业影响很大。但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家普遍缺少一份淡定的心,过于在意外界评价,过于在乎竞争对手的表现,眼睛始终向外张望,较少低下头思考自己的事情,才是最大的原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一个人天天幻想“一朝成名天下知”,不愿踏踏实实干实事,他能成功吗?不可能。为什么中国难出伟大的企业?为什么中国人始终被排除在诺贝尔科学奖大门之外?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缺少认准目标寂寞前行的人,而耐得住寂寞与孤独其实是一种美德。
华为和它的领导人任正非,被国际媒体视为中国企业的例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华为低调到不为人关注,但这并不妨碍它布局自己的市场与技术。即使今天的华为,仍然不能说是一个高调的公司,只是它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低调而已。这一点,恰恰是华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面壁十年图破壁”,高僧大德的境界是修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企业或企业家,一旦变得浮躁,就会注重眼前利益,不愿意为未来的生存谋势布局,而是过多地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结果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