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机器4 第五章 《质与量的战争》第五章 技术与艺术



面对规则,我们许多人应该去思考的就是,它到底是一种技术,还是艺术。更多的人会谈到它是三分技术、七分艺术,说这就是管理。当然,也有人说是四六开、五五开的。其实,当代有两位管理大师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一个是汤姆8226;彼得斯,他曾经说过:“在未来,成功的人才不是MBA(工商管理硕士),而是MFA(美术或艺术管理硕士)。”因为他认为未来的经济是创意经济,创意的经济需要的是艺术人才。而另外一位则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亨利8226;明兹伯格(Henry Mintzberg)教授,他说:“管理是科学、艺术和手艺的结合。”这里要注意的是,所谓“手艺”,是对操作感、分寸感、手感、质感等的培养与拿捏,颇与我们中国人的某种天然的感觉相通。假如真的如此,那么中国的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更应该从重温当年庄子所创的《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中寻找灵感了:

庖丁解牛,首先“眼睛”看的是全牛,不免想用刀来砍;后来他用“心”来看,感受到的是牛的骨骼,他开始用刀子去割;再后来,他用“神”来相遇,感受到的是筋骨间隙,他就可以“依乎天理”游刃有余地去解牛了,以至于他的刀用了19年,仍然跟新买的一样。而这种因技术而达艺术境界的过程,用庖丁的话说叫做“臣之所以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恰恰是我们中国人思维中由繁入简,再由简入繁的一种微妙的方式。我也经常会跟大家谈这么一件事,那就是,“繁”往往是由知识产生的,因为知识往往是做加法的,我们有了知识就可以不断地拼命的叠加,甚至于为了和别人不一样,我一定要做加法。所以,聪明的人是做加法的,小聪明的人更是把简单的事物变得云山雾绕;而有智慧的人则是要做减法的。这也许就是一个区别。因为做减法绝对是需要经验,需要大智慧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我们这种“锤子”和“钉子”的思维,要把我们传统的质量的思维抛在一边。我们传统的思维正像一句俏皮话所说的:“当你举起了锤子,你的满眼都是钉子。”以至于我们为了使得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我们的管控、考核、监管,我们用了更多的技术,我们去选择更多的大锤子。因为要去砍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牛,就使得我们要不断地更换砍刀,不断地更换我们的锤子。从而就使得我们像着了魔似的,越发地把管理当作技术活动,去开发各类的管理的工具,大锤子、小锤子也就越来越多。

实际上,各种的管理的工具,就好比是一个醉汉对电线杆的依靠。或者好比盖大楼用的脚手架,大楼建好了,脚手架也就该处理掉了。

为什么QCC变成了“去吃吃”?

|www.aihuau.com|54

然而,让我们不解的是,为什么日本却能使用各种锤子取得如此大的成果呢?就拿QCC来说,许多人都说这叫做“质量圈”或“品管圈”,是由日本人向美国学习之后基于本土文化而产生的一个管理的工具。但是日本“质量之父”石川馨先生却说:“实际上,我们是取了你们中国‘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真经。”也许,我们把他的话当作一种恭维了,或者我们自己还缺乏足够的自信,所以,非常有趣的是,当QCC到了中国,或者当TQC到了中国,我们就像“狗熊掰棒子”那样,拿起TQC,扔下了苏联专家巴尔索夫教的SQC;又拿起QCC,扔下了“鞍钢宪法”;最后剩下的只有QCC中的七个工具了。原本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的方法和机制,怎么到了中国几十年过去就变成了枯燥的干巴巴的几个工具了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等待破解的谜。

我到丰田参观时,曾问过他们丰田模式到底是什么?他们告诉我根本没有所谓的丰田模式。我不相信,于是,他们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天丰田最大的老板,在开全球总裁大会时稍微迟到了半分钟,当他进来的时候抱了一摞书籍,也就是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能够看到的“丰田模式”、“丰田精神”,“精益模式”、“精益制造”之类的书籍。然后,他放下书,说:“先生们,我相信你们都看过这些书,我希望你们看完之后就把它们忘掉。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什么丰田模式,我们这里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说完,他把书推倒在会议桌上。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很震撼,可是我还是觉得他们总是要有自己的一个模式的,即使他们不给它打上一个标签。对方告诉我所谓的“丰田模式”,实际上就是:第一,以人为本;第二,挑战自我;第三,持续改进。在我看来,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呀。可是当我听到他们说第四就是QCC时,我感到非常的震惊。是啊,日本人能够把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一做就做几十年,坚持几十年不变,这也许正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在吧!

 战争机器4 第五章 《质与量的战争》第五章 技术与艺术
反观我们中国的一些企业,用“狗熊掰棒子”来描述可谓非常贴切,不信,你就在任何一个机构里大喊一声:停!你试试看,他们到底最后还剩下什么!我做过很多的实验,每次都哄堂大笑。他们说我们什么都没有了。是呀,这难道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吗?也许当我们能够把QCC解析清楚了,能够解答为什么它在日本成功而在美国也变得虚假,也变成两张皮,在中国也进行了一个新的演变的话,我们也许就能够看到质量管理的本意在哪里了!

我曾经在一家超大型的IT企业做辅导,当我在白板上写出“QCC”时,下面的高管们便笑着说:“杨老师,我们这里把它叫做‘去吃吃’。”我请他们作出解释。他们说:“这很简单呀,一开始没有人做什么QCC,后来领导让大家做,还设了奖金,于是大家就为了去拿这个奖金,就去作QCC。”当我问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大笑,说:“实际上就是成果倒装,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做的不如说的好,说的不如写的妙。把做过的东西写成文章,然后拿去秀一下,就能够得到奖金,然后大家去吃一顿,这不很好吗?所以叫‘去吃吃’”。

“后来呢?”“后来啊,大家都要减肥了,没有人愿意去吃了,可是还要让我们去作,我们就把它演绎成“苦兮兮”了。

我所讲的绝对不是笑话,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啊!

同样,当年美国人也没有学会QCC。因为日本人到了下班时间没有做完工作是不回家的,而到了美国,你让大家下了班不回家继续干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在他们看来这是在侵犯个人权利。这怎么办?后来也必须要做完。所以,美国的许多QCC也变成一种使用工具、培训工具以及展示工具威力的地方,也变成一种行尸走肉,失去了灵魂的东西。但在日本为什么就不会如此呢?威廉8226;大内(William Ouchi)是生长在美国的日本人,当年他提出了一个“Z理论”(Theory Z),并专著解析“美国的商业机构如何应对日本的挑战”。在《Z理论》这本书里面,他特别谈到了为什么QCC或者“质量控制小组”或“质量圈”在日本成功的原因。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JUSE)是全日本QCC小组的主办者和发起者。截止到1979年12月全日本注册和不注册的QCC小组估计有100万个。大内在书中专门谈到:“质量控制小组或QCC小组是日本管理艺术最令人感兴趣的启示之一,也是在精神上接近Z理论的启示之一。”

我一直对QCC小组在全球大行其道但唯独在日本成功的事实感到好奇,欲得其详解。不过我只看到了日本QCC小组的宗旨,眼睛便为之一亮,同时,又与中国的做一个对比,结合所想的、所说的和所做的之间的差异分析,我认为已经足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了。

据JUSE所公示的QCC小组的三个基本宗旨:第一,促进企业的进步与发展;第二,尊重人性和建立生机勃勃的工作场所,而在这样的地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第三,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并最终创造无限的可能。

显然,日本人的QCC小组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生产目标所具有的这种人性化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戴明和朱兰所教给他们的一些统计工具。分野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大内也看到了这点,他说:“许多公司在利用统计方法的同时,把这些一般性的宗旨视为无意义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忽视的说教,这似乎是美国面临的危险。如果把人性化与统计方法深思熟虑地结合在一起,QCC小组的范围几乎是无限的。”

现在其实可以坦然地说了,这也许就是中国的QCC小组日益成为“僵尸”而非面临危险的原因。

那么,JUSE他们是怎么推广QCC小组的?QCC小组在日本的最大的贡献又是什么呢?据JUSE的《QCC小组手册》(简称《手册》)里面谈到:“无论有多少工厂实现了机器化,只要仍旧有人在工厂工作,我们就应该把他们当作人来看待。但是这些方面却被彻底地忽视了。不能适当地考虑人性化的公司,迟早会失去最有才华的人才。过去二十年间,这样的情况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层出不穷。我们没有理由忽视个性,轻视人的能力,把人视为机器而去歧视他们。”|!---page split---|“在人们的一生中,在工作场所消耗的时间占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们更乐意在一个愉快的地方工作,在这里,人性化得到适当的重视,而且人们感到他们所做的工作真正具有某种意义。这就是QCC小组打算实现的目标……机械化的工厂仍旧需要由人来管理。由于人们拥有渴望学习更多知识的动力,因此他们掌握了他们以前根本就想不到的能力。”

大内读后,深有感触地说:“不幸的是,美国的许多公司似乎坚持简单地靠行政命令实施QCC小组制度。日本人认为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相反,管理层必须创造积极的条件,然后耐心地允许人们自然而然地加大力度和增强信心。”

《手册》里面继续指出:“QCC小组的工作应该经过精心的设计,这样,人们就可以逐渐地增强信心,或者更确切地说,信心的增强是参与QCC小组工作的自然结果。虽然它的一个目标是建立和谐的关系,但是‘建立’这个词不应该被解释为强迫做什么事情。和谐的关系应像花儿一样自然地绽放出来。如果在车间里,工人被视为机器的一部分,并被要求按照固定的标准工作,那么这样的工作环境是非常糟糕的。

“人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车间应该是供人们进行思考和发挥自己智慧的地方。拥有这样的工作场所必须是QCC小组的工作目标之一。我们能不能不要求工人严格地按照我们教给他们的工作方法工作,而是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思考和提出问题呢?如果改进在本质上要求得到车间以上的人的授权和协作,那么为什么不允全体工人有所改进,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供有利于改进的有用信息呢?”

“此外,如果平等参与和分享的概念要具有意义,那么与员工共享利益是必不可少的。QCC的真正目标就是把工程师从车间里解放出来,他们就可以把时间用于更有建设性的工作,这样可以更有效果。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措施,让他们与QCC小组保持密切的关系。”

《手册》里说:“赚更多的钱是劳动者强烈渴望的目标之一,QCC小组的目标必然包括提高收入。按理说,随着蛋糕越做越大,个人在蛋糕中享有的份额也就越大。QCC小组的工作增加了公司的利润,并最终提高了个人的收入,而这些人通过QCC小组的工作能够为增加盈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述这些根本性的启示,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大内先生总结说:“实际上,美国人恰恰是和日本人的做法相反。他们没有在员工身上投入,没有让他们分享决策的权利,更没有让他们发挥潜力,只用了他们的手脚而没有用他们的大脑。”

这些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同样也是入木三分、不留情面的。所以,把生动活泼的QCC变成了“苦兮兮”的可怜虫,也是十分“厉害”的,如果没有用一个繁杂的形式去遮掩一个清晰的画面的能力,如果没有使用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去让人们遗忘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的功力,恐怕我们也真的会让那些官员们的“豪言壮语”变成现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74143.html

更多阅读

《晨间日记的奇迹》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晨间日记的奇迹 模板

作者序我绝对不是为了要故意吸引大家的注意,才把书名命名为《晨间日记的奇迹》。早上写日记的确有它的优点,我将早上写日记的优点整理为以下五项。“早上写日记的好处”:1. 可以做好一天的准备。(计划性)2. 可以正确地写出昨天所发生的事情

《鹿和狼的故事》教后反思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鹿和狼的故事》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主要是靠学生自己自学,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学习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这篇课文主要是讲美国总统罗斯福违反了自然规律,人为干涉动物,通过猎杀“凶恶残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一个精神病医生的手记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第1节作者: 秋水1921日期:2012-4-29 12:01:00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第一卷 第六章江梅已经听不明白老王那苍老嘶哑的声音究竟是在自言自语,还是在对她说话,只感觉胃中像是有一堆蟑螂在蠕动,想吐却又吐不出来,这

声明:《战争机器4 第五章 《质与量的战争》第五章 技术与艺术》为网友海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