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子宫缺失 《质与量的战争》第一章 “中国质量”的先天缺失



新华社《高管内参》曾对我进行了一次专访,主任记者王金湘女士希望我能够结合“三鹿事件”,从加强食品安全,提升质量竞争力的视角谈一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食品安全,塑造“中国品质”新形象的问题。这个题目虽然很大,但是却很直接,我便借着那个机会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我们的对话进行得非常顺利,涉及的问题也远比事前拟定的采访提纲多得多。从“中国制造”谈到质量,谈到乳制品企业,谈到农业企业,谈到商业伦理,谈到政府监管……后来这篇以《杨钢:加强食品安全提升质量竞争力》为题的文章刊登出来后,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在这里,我特别将这篇文章摘录出来,与读者分享,希望能够藉此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批判——我们的“中国制造”到底怎么了?

新华社信息北京电(记者王金湘)面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恶劣影响,美国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钢博士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中,从加强食品安全,提升质量竞争力,打造中国品质的视角,呼吁“质量立国、强国”,提出用“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的零缺陷管理思想,改变国民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质量竞争力,塑造“中国品质”新形象。

质量管理存在四大先天的缺失

杨钢博士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国质量管理的深层问题。透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到我国质量管理上存在着的四大先天的缺失,即:

1认识上的缺失。许多领导干部与企业管理者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质量是检验出来的”的质量控制(QC)状态,对“全面质量管理”(TQM)的认识也习惯性地等同于“全面质量控制”(TQC),并错误地认为质量是质检人员的事情。随着ISO9000的推广与普及,又片面地以“质量保证”(QA)体系取代质量管理(QM),因此,造成现实中产品大量依赖检验与控制,用解决问题及其工具替代质量管理的“两张皮”现象。甚至迷信检验,造成被检出来一定有问题,没被检出来就没有问题的误导。

|www.aihuau.com|8

2结构性的缺陷。质量原本包含三个层面——物理层面、事理层面和人理层面;分别对应着质量控制(QC)、质量保证(QA)和质量管理(QM)。它们是一个结构化的“完整性”(Completeness)质量。强调的是抓需求和源头,而非事后的救火和补偿;注重系统的缺陷预防,而非用高压阀按住高压锅。而目前的食品生产企业,基本上没有认识到建立“完整性”质量根基的意义,反而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低效高耗方式是一种“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事情。这也是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出现“堰塞湖”式的救火方式而非系统预防的“防火”式管理方式的原因。

3系统性的缺陷。质量管理实际上是一条以“质量链”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就企业来讲,主张的是从客户端到客户端的“完整性”的价值链;就国家监管部门而言,则是强调一条利益相关方的“责任链”,这两条平衡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链条,使“问责制”有了可操作的平台,也使得市场监管、工厂监督得到有机整合,从而提升政府质量监管人员、企业质量人员的责任感,使其责权利(责任、权力、利益)相匹配;让“打假”和“评优”对企业来说不再是商业行为,从而回归质量本源。同时,这两个链条是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但目前在食品质量管理中存在着链条系统脱节现象。

4体制上的缺失。就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政府监管系统而言,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造成“市场”与“工厂”、工商业与农业、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等方面冲突,缺乏有效而通畅的监管体系及其信息,使得监管成本居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监管缺乏战略性,做事往往习惯于在技术层面上就事论事,而且不善利用法制建设武器,往往出现行政指令代替“质量标准”的情况。

质量管理就是竞争力

杨钢博士提出,分析中国食品安全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关键是质量管理问题,而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方法与系统,更是一种管理职能与国家间的竞争能力。

世界先进国家的质量管理范例证明,质量就是竞争力。早在1983年的美国白宫生产力会议上,就开宗明义地确定了质量的概念——“对一个组织的质量衡量方面的管理与其他任何方面的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包括战略的形成、目标的制定、行动的完善、计划的不断执行以及运用控制系统对信息反馈进行监控并采取的相应行动。”美国政府明确提出,如果质量仅仅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控制系统,那么,它将永远得不到实质上的改进。由此,美国政府大力推行质量管理和政府质量管理,使经济很快就从遭受日本发起的“质量战”打击的低落状态下得到解放并快速发展。其中,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宗师菲利浦8226;克劳士比倡导并实践“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掀起了全球性的质量革命,奠定了质量与竞争力的领导地位。

杨钢博士师从克劳士比大师,秉承“全球思维、本土行动”理念,领导着美国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推进“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的零缺陷管理的本土化研究与实践,培训了中国航天、中石油、华为、海尔、联想等上万家中外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在推行“零缺陷”管理后成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杨钢博士分析,农业企业担当着食品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从田头到餐桌”,在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但还是出现问题,关键是缺乏“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体系。

杨钢博士举例说,他曾在北京北四环路南边的小商铺前看到一个醒目的广告牌——“德国品质,绝对放心,日本原装,品质保障”,对自己震动很大。而最近在超市里看到大家在乳制品面前挑挑拣拣,拿起来、放下,又拿起,再放下。显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质量是信任的标志和诚信的象征。这恰恰触及到中国制造的软肋,同时,也从中透照出“中国品质”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日本产品曾经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但他们通过质量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和全民生活品质,这也成为举世瞩目的现实;随后,韩国制造、中国台湾制造等也相继演绎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灰姑娘”的故事,而品质就是那只改变产品命运的“水晶鞋”。毋庸置疑,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竞争力,才有可能打造出“中国品质”的新形象。

……

最后,杨钢博士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管理学大师彼得8226;德鲁克的理念是“管理不在知,而在行”。通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唤醒人们重新领悟质量管理的深层意义,可以使我们平添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转型的特殊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的零缺陷管理战略,固守“比黄金还贵重”的道德底线,构建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预防管理体系,才是打造中国食品信赖度,提升全球质量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先天性子宫缺失 《质与量的战争》第一章 “中国质量”的先天缺失
由于这篇文章的影响力很大,《科技日报》也专门派记者对我进行了专访,希望我专门围绕着农业企业,尤其是那些“都市农业”企业谈一谈“如何提升农企的质量竞争力”。

我借此专门分析了“为什么农业企业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也在此摘录如下,期望同样能够引发诸位读者更深层的思考:

最近一些知名农企纷纷遭遇“寒流”,使得原本寒气逼人的食品业,俨然已经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提前走进了冬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有时间反省:农企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农企?喧闹之后是平静,但仿佛一下子跌回到“解放前”,平静中透着几分无奈和失落,叹息中有许多“假如……”

农企为什么缺乏竞争力?这是个大题目,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要想弄清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参与到其发展与实施中去,使用“零缺陷”方法中的“企业经营成熟度模型”,就可以让我们进入企业的运营与操作层面,具体地衡量与分析它们存在的状态,有什么好消息,有什么坏消息等等。|!---page split---|它基本上是从三个界面,也叫“3P”来评估的,即人(People)、过程(Process)和利润(Profit):

就农企而言,人的方面,包括理念、意识、素养、团队建设和管理风格等;过程方面,则包括流程、程序、知识、标准和运作能力等。显然,这两个方面的“成熟度”是处在较低水平的,必然也会造成利润的波动。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高利润的时候呢?别忘了,我们中国是一个机会市场,有时候抓住了机会,不用管理也能有很高的利润,甚至会成为“龙头企业”,但是这绝对不是常态。不过,却因此造就了一批怀抱“投机主义”情怀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寻找投资机会,自然会把回报(利润)摆在第一,数量(销售)摆第二,然后就是成本,至于管理、标准、流程什么的,尤其是质量,基本上不在其考虑的范围内。

可想而知,当面临我们常说的“质量、成本和交付”产生矛盾的时候,谁会是第一个牺牲品呢?当然是质量。这也是为什么近来农企在质量方面纷纷“跳水”和“溃坝”关键所在。

至于大家看到的,诸如农企观念保守、头脑僵化,产权不清和治理结构不规范,产品档次低,经营机制落后,市场开拓意识差,不注重人才和科技的开发,而且,农业标准化落后,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粗陋等现象,都是一些管理表象,其背后是对“质量管理”的本质,尤其是对“管理质量”的本质的误区与迷思。

因为质量的本质就是价值创造,是让客户感到“物有所值”,是客户、供应商和企业员工眼中“诚信”的象征,是可持续的创利和形成竞争优势的保障;反之,就要付出代价——全球统计表明:质量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这才是我们在“冬天”开源节流的着力点!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抓数量叫做“做大”。把抓质量叫做“做强”的原因。朱镕基总理曾经一针见血地说:“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纲举目张,同理,质量与利润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总之,抓质量,确实是“一本万利”之道,实施“都市农企质量工程”才是冬去春来的应对之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74171.html

更多阅读

向宝洁学什么 《向宝洁学什么》第一章(一)

系列专题:《向宝洁学什么》第一章因为宝洁这样做,所以其他人跟着做第一节 宝洁传奇:品牌从“烙印”开始 宝洁经典案例一百七十多年前,美国中部俄亥俄州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辛辛那提被人们称为“猪都”,是美国最著名的贩猪中心,甚至在城

战争机器4 第五章 《质与量的战争》第五章 技术与艺术

面对规则,我们许多人应该去思考的就是,它到底是一种技术,还是艺术。更多的人会谈到它是三分技术、七分艺术,说这就是管理。当然,也有人说是四六开、五五开的。其实,当代有两位管理大师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一个是汤姆8226;彼得斯,他曾经说

声明:《先天性子宫缺失 《质与量的战争》第一章 “中国质量”的先天缺失》为网友少年当自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