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受国家惠农政策和各地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影响,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中国茶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国茶园面积达153.3万公顷,茶叶产量116.5万吨,茶叶出口达28.9万吨。2008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61.3万公顷,茶叶产量124万吨,茶叶出口29.7万吨,茶园面积以每年近1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而茶叶产量比2000年增长近53.77%。
而各地政府还在积极鼓励增加茶园面积,促进茶叶产量。如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贵州茶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兴黔的支柱产业。2007年,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的意见》,每年省级财政明确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到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40万亩,到2020年,全省高标准茶园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力争打造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大省。福建、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的茶园面积发展也较快。
随着新茶园的逐渐开采,我国茶叶产量也将迎来新的高峰。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茶叶产量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茶叶消费有效需求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中国茶叶的“卖难”现象。国内市场上,目前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仅有460克/年,尽管人均茶叶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但远远小于茶叶产量增长的速度。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内销市场上,由于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明显下降。根据笔者今春在浙江松阳县召开的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分析会上了解到的情况,全国春茶产量增加10%左右,同时均价也下降了10%。在市场调查中,销售商普遍感到茶叶越来越难卖。为了争夺国内消费市场,各地政府也是不惜血本推广地方茶叶。每年新茶上市季节,各县(市)、各地区、各省主办的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大家争先恐后唱起了各自茶叶的赞歌,斥资少则二、三百万元,多则五、六百万元,目的是让消费者认可当地茶叶,最终选择购买地方茶叶。这本无可非议,但事实是市场的蛋糕就是那么大,选择了这种茶就会放弃另外一种茶,从短期看,可能地方政府达到了宣传效果,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这样做只能是饮鸩止渴。
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的出口比较艰难,时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刁难”,茶叶的出口增长一直较为缓慢。到今年年底,我国茶叶出口量有望突破30万吨,这与中国的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的地位显得有些不相称,而更为甚者,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平均每公斤也仅有2美元,出口多以中低档茶叶为主,许多出口茶叶企业多是微利,有的出口企业甚至“赔钱赚吆喝”,目的是为了这个产业能够持久兴旺。而国际市场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秘书长常凯松介绍,全球茶叶供给和需求并不平衡,各国应努力拓展消费市场。而在出口方面,中国茶叶还面临着农残等贸易技术壁垒和价格的恶性竞争。
中国茶叶出现的这种“卖难”现状的直接受害者是茶农。最为显著的一个例子,是近两年云南省大部分茶农基本“绝收”。2005年以来,云南省政府加大普洱茶的推广力度,促进普洱茶市场消费,但由于部分企业在宣传过程中过分炒作,突出“收藏价值”,导致过度的“普洱茶热”,许多企业不管是否具备生产能力均一哄而上加工普洱茶,产业失控无序发展,最终导致2008年全国普洱茶销售趋缓,大部分生产企业不得不停止收购、加工茶叶,茶农收入跌入低谷。由于茶叶“卖难”,导致全国茶园总体存在管理粗放、良种化水平低、良种推广速度缓慢的问题。我国茶园单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茶叶产量的增加主要靠茶园面积的扩张来实现。我国茶园单产低,但并不代表我国茶园产能低——由于“卖难”,每年有大量夏秋茶未采摘。另外,由于茶叶“卖难”,茶农在茶园投入上的积极性有限,这与国家提出的集约化生产尚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