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茶香飘时。茶业是庐江的六大支柱产业,庐江县目前茶园总面积达3.6万多亩,年产茶总量570吨,产值6000多万元。茶叶收入一直是庐江县财政收入和山区群众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时值春茶生产季节,笔者走访了庐江重点产茶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正是茶产业转“危”为“机”、重新洗牌的契机。但要想振兴庐江茶,还必须再练内功,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庐江县适时进行茶叶生产结构调整,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的茶叶生产和加工标准,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名优茶。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庐江茶叶经济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然而,冷静地观察和分析近年来庐江的茶叶产销形势,一些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庐江茶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茶叶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偏小、经营机制不完善、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大的茶叶品牌等问题。
这些年,庐江县持续掀起“再造茶叶品牌”活动。几乎所有的产茶区都纷纷“登台献技”。一时间,全县似乎从缺少品牌快速过渡到品牌繁多的状态,雨后春笋般冒出了10多个新的茶叶品牌。
一方面是传统名茶如白云春毫、潜川好茗等尚未真正保护和利用好,有的名茶甚至已经逐渐在市场上被淡化;另一方面是名目众多的新“茶叶名牌”还没有及时进行培育就匆忙“赤膊上阵”。从表面上看,茶叶品牌甚多,但实际是削弱了品牌本身的竞争力,还带来了品牌上的混乱。
“白云春毫”是品牌弱化的一个例子。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白云春毫”可谓鱼龙混杂。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500克标价三五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标为“春毫”,而标价三四十元的地摊货也称“春毫”。
曾经的“潜川雪峰”系列茶被“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茶,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通过外贸销往西亚、西欧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可是不久,这个品牌被别人抢注,“潜川雪峰”只能更名为“潜川好茗”,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别人夺去了。
“如果再这样下去,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品牌而各自为战的话,不出几年,庐江茶叶将面临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危险。”前不久,来庐江考察的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如是说。他同时指明了庐江茶叶的“突围”方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实施品牌战略,做强做精特色名茶,让藏在“深闺”里的大家闺秀风光走向市场。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庐江茶叶分散经营,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整个行业缺乏领军企业,在市场开拓、营销和广告宣传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兄弟城市产茶区的茶叶在市场上的大举“攻城略地”,当地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庐江茶叶呼唤自己的品牌。在不久前庐江的第二届茶文化节上,一位企业家袒露心声:“我们也想在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上多做些文章,但有的部门还依然把茶叶视为农副产品,偏重对生产环节投入,而对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重视不够。”
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从名品到名牌,庐江茶业经济的壮大,也注定要经历阵痛。更多的人都在期待着庐江振兴茶文化,做大茶经济,涌现出有强力竞争力的中国茶名牌,真正使茶叶成为强县富民的生力军。目前,庐江有百余家茶企业,品牌茶微乎其微,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值只不过一二百万元。名优茶有十多种,成气候的也屈指可数。痛定思痛,有识之士纷纷在省内外主流媒体集中大打广告战,实施茶叶品牌战略,使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茶叶品牌也成为市场的“主角”。